分享

齐白石“不知有汉”

 秦岭之尖 2018-12-07



 

38





齐白石“不知有汉”


齐白石刻印像


我早年曾刻过一方齐白石的肖像印,所附印记:“齐白石,中国近代艺术大家,诗、书、画、印俱精绝于世。曾得闲时,寻一方寿山印石(印面尺寸:2.5*2.5cm),刊齐翁肖像及一组文字小印于其上,聊以自娱耳。”以示对这位具独特印风的近代印坛大家的钦佩之情。然对于齐翁个性印风,我虽心存敬仰,却敬而远之。


石安所刻齐白石肖像及文字组印


这也是“石安印话”写到现在,虽早有印坛同道中的齐派拥趸提议,却迟迟未动笔写齐翁的原因之一。


但我们谈近代印坛,齐白石是绕不过去的人物,这期简要谈谈齐翁的印风特质和一方名印。


齐白石印风形质


齐白石(1864─1957年),近代大器晚成的艺术大家,印坛齐派创始人。湖南湘潭人,祖籍安徽宿州砀山。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人、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馆主、寄萍堂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等。于艺术上衰年变法,书画印独具面目。


当我们谈齐白石时,会发现一个特别之处——他的经典名作几乎都是中晚年时期的作品(往往是五六十乃至七八十岁以后的事情,这有别于其他大多数印坛大家),比如“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刻于1926年(62岁),“半聋”刻于1931年(67岁)等等。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艺术家需有大成就,既需要“石潭旧事等心孩,磨石书堂水亦灾”的勤奋和努力,活得够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齐白石“中国长沙湘潭人也”白文印


齐白石“半聋”朱文印


至于齐白石印风,印界普遍有个观点认为齐白石印风受到赵之谦“丁文蔚”一印的影响,虽说以一方印乃至一字成就一印派有些夸张,但就印风特质构成而言,此论又不无道理:我观“丁文蔚”一印(如下图),印中“丁”字的刻法,和成熟时期齐氏印风几无二致。齐白石曾在四十五岁前后潜心精研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相信此印对齐氏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赵之谦“丁文蔚”白文印,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齐白石对赵之谦服膺至深,在其为周铁衡所作印序《半聋楼印草.序》中就直言:“刻印者能变化而成大家,得天趣之浑成,别开蹊径,而不失古碑之刻法,从来唯有赵撝叔(之谦)一人。”


齐白石“大匠之门”白文印


但在石安看来,“丁文蔚”一印更多是在印章上运用单刀直冲之法和产生刀斫斧削式的线条效果上给予了齐白石莫大启发,相信齐翁在第一眼看到这方印时,会有种火石电光般霎那之间被电到的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又是和印人自身的气质和性格息息相关的。如果对齐白石的印风及单刀直冲刻法再向上溯源的话,当来自《祀三公山碑》和《天发神谶碑》的碑刻书风和刀凿特质,同时融入了汉代凿印和秦代诏版的遗韵。


齐白石“劲节冰霜”朱文印


《祀三公山碑》作为东汉名碑,对齐白石印作的线条构成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该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又名《大三公山碑》,立于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全碑篆书共10行,每行17~20字(今存于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


《祀三公山碑》


《天发神谶碑》又称《吴纪功碑》,全称《吴天玺纪功碑》,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刻石。此碑阴刻21行224字,字体方整,笔力雄健,有隶意。相传东吴天玺元年(即公元276年),东吴末帝孙皓为维护统治,制造“天命永归大吴”的民间舆论,伪称天降神谶,令东观令华覈撰文,书法家皇象所书并刻成此碑。


《天发神谶碑》


就神质而言,齐白石比赵之谦更近于《天发神谶碑》,无论是印章还是书法,都深得该碑精髓,书印字体亦有近于此碑浪漫天真和简洁爽利之风骨。


有人将齐白石的印风特点归结为《祀三公山碑》的篆法、赵之谦的章法、《天发神谶碑》的刀法,我以为有一定道理。但对齐白石而言,其最精彩和最成熟的印风是七十岁以后(处于人生晚年)形成的,这个阶段的印作则更多融入了汉凿印和秦诏版的特质——在石安看来,印人真正能够臻于化境的高妙水准还是应溯源秦汉乃至上古时期的优秀印作,并化为己用为正途。


齐白石“青草池塘处处蛙”白文印


齐白石在其所作《齐白石印草》自序中亦有言:“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借以丁(敬)黄(易)印谱原拓本(32岁),得其门径,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45岁),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三公山碑》(64岁),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汉(66岁),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可为概括。


“不知有汉”印作品赏


接下来聊聊和品赏齐白石的“不知有汉”名印。


齐白石“不知有汉”朱文印及边款


这方“不知有汉”朱文印的篆法总体沿袭了清代以来印坛流行的“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治印思想,字法受《祀三公山碑》的影响(亦有《天发神谶碑》的影子),讲究大疏大密,上密下疏的特点,比如“不”“知”“汉”字竖线条的并边,“不”“汉”的上密下疏安排等。此外,这方印和齐翁一些代表作线条多取斜势不同,此印篆法以平正为主,其线条总体取平势,“不、知、汉”均为横平竖直的线条,只“有”字取斜势,这个斜势正好可以破其因平正而带来的板滞风险,加上“不”“知”的部分横画取弧势,以及“汉”字末笔的撇捺带有隶意,从而增添了此方印作的灵动之感,令整方印变得丰富和活泼起来。


齐白石“不知有汉”朱文印


就印风而言,此印线条取平正之势,少了些齐氏特有的险峻之感,章法介于赵之谦和秦汉印风之间,又增些拙朴之姿。其用刀虽然少了单刀冲刻的畅快淋漓之感,但因齐翁印作一贯的笔力雄健做派,加之印文内容所指,令此作品赏起来别有一番意味。


说到印文内容所指,是因为“不知有汉”此语源自众所周知的经典美文——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该文有言:“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来,“不知有汉”常被用于形容逍遥自在久离喧嚣尘俗,或是清静无为心无挂碍之生活状态,又或孤身独处不知日月之长的心境。于印人而言,因为汉印在印史上的巅峰存在,此语又增添了些不囿传统,力求创新的意味在其中。


但显然,齐翁刻这方印时,虽称“不知有汉”,其实心中始终是有汉的,在印风上也依然存着汉印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形式(形式也是隐约有的),更在于神质。对于秦汉印风,他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融会其中,化为己用(汉凿印无论形神都更为明显),这也正是齐白石的高明之处。


齐白石“齐大”朱文印


齐翁于1921年即57岁时题陈曼生印拓时称:“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亦见也是推崇秦汉印风的。


他在此印边款刻道:“余之刊印不能工,但脱离汉人窠臼而已。同侣多不称许,独松厂老人尝谓曰:”西施善颦,未闻东施见妒。”仲子先生刊印古劲秀雅,高出一时。既倩余刊‘见贤思齐'印,又倩刊此。欧阳永叔所谓:“有知己有恩”,为余言也。辛未五月居于旧京。齐璜白石山翁。”从中可以看到齐白石和民国音乐教育家兼篆刻家杨仲子先生感情甚笃及交往之事。


齐白石“见贤思齐”白文印


从边款可知,这方“不知有汉”朱文印刻于1931年(67岁),是齐白石晚年印作(但私以为并不是齐氏最高水准的作品)。十年后的1941年(77岁,辛巳年),白石老人又刻了一方“不知有汉”的印,该印篆法章法和此前这方朱文印完全一样,只是刻成白文印的模样,而用刀则如其白文典作般更见爽利老辣了。


齐白石“不知有汉”白文印


总体看来,齐翁的白文印比朱文印更精彩,用刀和线条也更酣畅淋漓,更能展现齐派书印合一及独特印风,更能体现艺术家性情。


最后,引一段《白石老人自述》里的话,可为齐派印风形成缘由之概括:


“篆法高雅不高雅,刀法健全不健全,懂得刻印的人,自能看得明白,我刻时,随着字的笔势,顺刻下去,并不需要先在石上描好字形,才去下刀。我的刻印,比较有力,等于写字有笔力,就在这一点。常见他人刻石,来回盘旋,费了很多时间,就算学得这一家那一家的,但只学到了形似,把神韵弄没了,貌合神离,仅能欺骗外行而已。他们这种刀法,只能说是削蚀,何尝是刻印。我常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岂是拖泥带水,做得好的呢?”



作者简介石安,书印布道者,生于七零年代,现居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