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akotsubo综合征:不是省油的灯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1-09

作者:荷塘月影

来源:医学论坛网心血管

Takotsubo综合征(TS)曾被认为是一种短暂发作的良性疾病,但越来越多的长期预后证据正在改变人们的认识。

1月3日《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衰》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者对54项研究4679名患者进行系统评价,发现Takotsubo综合征致命并发症率较高,如急性心衰(HF)伴休克(19%)和恶性心律失常(10%),院内死亡率为1.8%。

存活者1%复发Takotsubo综合征,中位随访28个月(范围:6-99个月),每年死亡3.5%。

罗马La Sapienza大学心血管系Francesco Pelliccia博士说:“我们现在知道,Takotsubo综合征并不是良性疾病,它与住院死亡和远期死亡存在联系。”尽管该评价仅包括原始研究,未纳入多中心国际注册研究以避免队列重叠,但结果与注册研究结果相当。

Pelliccia说:“优势在于它真正代表了真实世界,远远超过其他只从Takotsubo综合征中心得到数据的国际注册研究。”

“基本上它证实了我们三年前发表的内容,”来自帝国理工学院及瑞士苏黎世大学的Thomas Lüscher博士说。

他们发表的国际Takotsubo注册研究(InterTAK),1750名患者的住院和长期死亡率分别为4.1%和5.6%。InterTAK是欧洲和美国26个中心组成的联盟。

2018年,西班牙国家Takotsubo综合征注册研究(RETAKO)的711名患者报告了类似的短期和长期死亡率(每年2.4%和4.6%);德国、意大利应激性心肌病注册研究(GEIST)的826名合并糖尿病和无糖尿病的Takotsubo综合征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相似(6.4% v.s. 5.7%; 31.4%v.s. 16.5%)。

“很明显,目前该疾病的死亡率和急性心源性休克率与心梗患者相同,所以我认为必须认真对待。”

Takotsubo综合征是一种微血管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被称为心碎综合征或压力性心肌病,被诊断常常具有挑战性,并且不良事件的风险被低估。

Lüscher说:“大多数医生仍然认为这是一种良性疾病,我今天上午接诊了一名老年绝经女性,她有肺水肿、不能平卧、肺部有积液、血压低,我们甚至不敢给她做血管造影,后来证实她是患上了Takotsubo综合征。”

Pelliccia等人指出,由于Takotsubo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还不清楚急性期症状是否与长期预后有关。

研究者分析的4679名患者中,平均年龄53至75岁,87%为女性。三分之二Takotsubo综合征患者存在情绪(36%)或躯体(36%)压力。

三分之二患者出现胸痛(64%),约半数患者出现急性心衰(26%呼吸困难、19%休克)。

大多数患者存在中度功能性左心室功能障碍,左室射血分数为28%至54%(平均40%)。以心尖球形为典型特征的Takotsubo综合征发生率为72%。

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59%)和糖尿病(34%),可并发神经系统疾病(15%)、心理疾病(18%)和癌症(17%)。

作者指出,大多数死亡(78%)为非心源性的,这表明伴随疾病对远期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Meta回归分析显示,远期死亡率与高龄(P=0.05;系数0.002)、躯体压力因素(P=0.0001;系数0.001)和非典型心尖球形症状显著相关(P =0.009;系数0.001)。然而,心衰并不是Takotsubo综合征复发或远期死亡的重要决定因素。

Pelliccia说:“我们发现有一些指标可能成为危险信号,该病急性发作后可能会增加远期风险,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患者是否易受伤害,需要考虑他们的脏器功能、年龄、合并症、急性期心肌损害。”

但是,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缺乏对照组,无法调查死因或评估药物对远期预后的影响。虽然大多数患者出院时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92%)或β阻滞剂(54%),但随访期间药物治疗存在“极端异质性”。

Pelliccia说:“我们注意到不同国家、不同中心的患者,治疗不同。有些患者在随访期间接受了β阻滞剂但未接受ACE抑制剂,我们现在有初步数据显示ACE抑制剂对于这类患者有效,而β阻滞剂则不然。”

Lüscher是《2018年Takotsubo综合征国际专家共识》的作者之一,他表示目前还没有真正好的治疗方法,儿茶酚胺对患者可能有害。目前英国正在开展一项大规模试验,观察微血管和内皮功能障碍,因为这在Takotsubo综合征中依然存在。

需要研究评估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作用,该装置可以给心脏减负。

“我没有使用Impella,从概念上来说它是一种很好的装置,因为它可以吸收主动脉心尖球形的血液,我们已经做了很多ECMO病例,这是有创操作,但是这种干预措施挽救了不少患者。但这都是基于循证医学的;还没有经过试验的验证。”

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的L. Christian Napp博士评论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Takotsubo综合征存在相当大的风险,特别是如果存在躯体触发因素,并且它不是一种'自愈综合症'。”然而,仍然有一些问题不明确,比如Takotsubo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急性期特别是合并休克时的治疗、患者是否需要长期服药、Takotsubo综合征的短暂发病特质。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应该开展前瞻性研究,在发病急性期全面采集数据,进行系统的随访,包括死亡原因,鉴于该病的复发率以及大量β受体阻滞剂没有数据,需要进行旨在药物治疗的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