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人身三宝“精气神”(下)

 为什么73 2019-01-21


气,维持生命活力的能量

人的生命在于精气神,'精'已经讲了,现在来说什么是'气',怎么养气?

'气'字,在我们中国人的话语当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甚至可以说,中国人离开这个'气'字就说不成话了。比如说我们说一个人生气了,叫'怒气冲天';高兴了叫'喜气洋洋';如果萎靡不振,叫'泄气了';如果精神抖擞,叫'神气十足',等等。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人就是有了这个'气'才活着的。

'气'字在《黄帝内经》当中,出现了3000多次,是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整个《黄帝内经》都在讲这个'气'。

'气'字怎么写?我们今天看见的是简体字,繁体字是'氣'。

精字也有米字,气字也有一个米字,米是一种物质,一种精微的物质。说明气也是一种精微物质。'气'字的写法在甲骨文里面,实际上就写成三横,它代表自然界的云气、雾气、露气,是一种能看得见的,但又不是很清楚的一种状态,叫气态。后来这个'气'渐渐地越来越抽象了,慢慢变成了一种无形的东西。'气'实际上是介于精和神之间的这么一个状态,是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的东西。

我带了有二十几个博士生,我曾经让几个博士生专门研究'气',结果都遇到很大的困难,所做出来的结果总难以令人满意。'气'字人人都在说,可是真正要把它搞清楚,要说出它就是什么东西的确不容易。我们现在通行的说法是,气是维持我们生命的活力的一种精微的物质。可是它和'精'这种精微的物质又不完全一样。精是能看得见的,基本上呈液体,而气是一种气体的东西,是看不见的。气既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力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既是物质,又是功能,是能量,也是一种信息。

气的运行通道就是经络。虽然'气'是什么、经络是什么,我们目前还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在身体上体会到、感觉到。

气有五大作用

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和维持的。总结一下,气有五大作用。

第一,推动作用。气可以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第二,温煦作用。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第三,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既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把邪气驱除出去。

第四,固摄作用。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并可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

第五,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即通过气的运动可使人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人体各种各样的气人体身上到处都有'气',人一旦没有气,就'断气'了。

情志养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我们的感情、情绪,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多方面的。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

七情六欲究竟指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调节七情六欲,调节人的情志呢?《黄帝内经》里面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

调节情志法---防治'七情'内伤

我们谁都在说'七情六欲',可是要说出具体内容,恐怕比较困难。这也难怪,因为本来就有各种说法。

七情就是人的七种感情、七种情绪。七情的说法,各家差别不太大。

佛家:喜、怒、忧、惧、爱、憎、欲。

儒家:喜、怒、哀、惧、爱、恶、欲。

佛教是从古印度传来的,所以它的名词术语都是翻译过来的,翻译的译文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七情中的'忧'另一种译法就是'哀','憎'另一种译法就是'恶'。所以两家说法其实是一样。

《黄帝内经》的说法有一点区别,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学没有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什么是'六欲'?六欲就是人的六种欲望、六种需求。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人究竟有多少种欲望?战国时期杂家的代表作《吕氏春秋》在《贵生》这一篇中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人的'全生状态',就是'六欲'都得到合理的满足,但没有说出哪六种欲。东汉哲人高诱作了解释,六欲,就是生、死、耳、目、口、鼻。后来有人把它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这跟佛家的说法有很大的区别,佛家说的六欲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我们现代人常说'情欲'这个词,其实在现代汉语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一个属于'心'一个属于'身'。当然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是互动的,还可以互相转化。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心理情绪和生理要求,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

但七情六欲却容易出问题。怎么来对治这些问题,《黄帝内经》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回答。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七种情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黄帝内经》将我们通常说的七情六欲做了一个分类。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归结为五类。那就是怒、喜、思、忧、恐,这叫五志。这个五志分别对应的是五行,也就分别影响到人的五脏,那就是肝、心、脾、肺、肾。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志怒喜思忧恐

怒伤肝

怒伤肝,怒气直接影响着肝。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气往上冲。大家可能都有过一些经验,如果遇到一些非常愤怒事情,这个时候就会觉得血往上涌。所以如果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发怒。因为怒的时候,一下子气血往上冲,那就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黄帝内经》上讲,肝脏是藏血的,发怒的时候直接影响到肝脏,肝血、气血往上冲往上涌,这时人非常危险,有的就会脑出血。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故事。周瑜是吴国的大将军,才华横溢。而蜀国有一位诸葛亮,更是足智多谋。周瑜心胸狭窄,经常生气,他有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生了我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久而久之周瑜就积劳成疾。最后一次他生气的时候,血往上涌,一命呜呼了。所以怒则伤肝、伤气血,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气的心态非常重要。这里向大家介绍一首《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喜伤心

《黄帝内经》上说,喜则伤心。要说起来七种情绪里面喜是一种好的情绪,怎么会伤心呢?这里的喜其实说的是大喜,过分的高兴、兴奋,而大喜过望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损伤心气。因为'喜则气缓',大喜之后这个气就缓,缓意思是涣,表示水一下子涣散开来。太高兴、太兴奋了,往往气就散掉了,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严重的甚至发疯。

《儒林外史》里面有一个故事《范进中举》。范进考举人老考不取,到五十多岁还考不取,屡考屡败。最后一次在他自己都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接到通知考中举人了,这时候他是大喜过望,结果没想到,大喜之后就疯了。为什么疯了呢?就是伤心了。因为心藏神,心主神明,心是管思维意识、神志活动的。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可是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所以人也就迷失了,丧失神志,所以人千万不要大喜过望。

我想起陶渊明的一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人生在天地大化中,不过呼吸之间,多么渺小,多么短暂,何必为自己的事一会儿大喜一会儿大悲呢?海那么阔,天那么广,我们应该放下的就放下吧,应该尽的责任就尽掉吧,何必总要去计较个人的得失成败呢?

防止'乐极生悲'

加拿大一位贫穷的鞋匠,在确知自己中了百万元的巨彩后,竟'因乐暴亡',直到入殓之时,仍面带笑容。这种因过度兴奋造成的猝死,时常发生在中老年人中间。人过中年,全身的动脉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当然不会例外。如若心脏剧烈地跳动,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将会发生相对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或心搏骤停。这是'乐极生悲'的一个原因。此外'乐极生悲'还可致血压骤然升高,健康的人尚可代偿,若已患高血压病,过度兴奋就会导致'高血压危象',表现为突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高血压危象'尽管可能持续几个小时,却可由此引起脑血管破裂发生猝死。

可见,'乐极'亦不可取,为了健康长寿,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应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于喜事与悲事、兴奋与气愤、顺境与逆境、快乐与痛苦等,都应一视同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定注意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

思伤脾

《黄帝内经》说:'思则伤脾。'思虑过度会影响到脾脏,会影响脾胃,一个人多愁善感,老是在考虑问题,考虑得太多往往不思饮食,或者饮食不和,这就影响到脾胃。脾是主运化的,饮食水谷精微到了脾胃的时候,就要靠脾胃的运化。运化就是运输、运送和消化、变化的意思。脾胃把吃进去的水谷消化成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和无用的糟粕,并把其中的精微物质运送到全身。脾的运化功能,除了运化水谷之外,还能运化水液。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这首宋代有名的禅诗,看上去是写一年四季景色的,其实是写人生各阶段的心境的。如果心态平和,没有是非,那么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是美丽的。

人的生命有没有周期?有没有节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体力、情绪或智力一时很好,一时又很坏,这是什么原因呢?现代科学家研究发现: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人从他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他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我们这里所谈的体力、情绪和智力'三节律',其实只是人体生物节律的一个部分,其他如人在一天24小时内感官敏锐程度、温度、血压等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也是人体生物节律的一部分。

20世纪初,德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智力周期是33天。

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都可以用曲线来表示。这三条曲线都是从出生日算起,起点在中线,先进入高潮期,再经历临界期,而后转入低潮期,如此周而复始。曲线处于中线以上的日子是高潮期,相反,处于中线以下的日子是低潮期(高潮期和低潮期的天数是相等的),而和中线相交的那130天则是临界期。在体力高潮期,人的精力旺盛,体力充沛,而在低潮期,则疲劳乏力,无精打采;在情绪高潮期,人的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而在低潮期则心情烦躁,情绪低落;在智力高潮期,人的头脑灵敏,记忆力强,而在低潮期,则迟钝健忘,理解力差。在生物节律的临界期,身体处在不稳定的过渡状态,此时人的有关能力和机体协调性较差,做事易出错,身体易患病。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的古圣先贤就发现了人体一生的生命周期。西方科学家只是发现体力、情绪和智力的节律周期,《黄帝内经》则发现了人一生五脏气血的盛衰和肾气盛衰、生命力、生殖力盛衰的周期。

关于生命周期,《黄帝内经》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以'十岁'为周期,一种是以'七岁'(女)和'八岁'(男)为周期。这两种周期表面上看好像不统一,有矛盾,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区分人生的阶段。

10岁,是从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观察出来的人的生命周期

7、8岁,是从肾气和天癸的盛衰观察出来的人的生命周期。

从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观察人的生命周期

《灵枢·天年》中,以10岁为一周期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十131个阶段。

10岁时,五脏(心肝脾胃肾)之气已经稳定了。血气、血脉都畅通了,气血也流动了,这流动之气主要活动在人体的下部,所以10岁小孩子的特征是喜欢'走'。这个'走'不是现代汉语当中的走,而是小跑的意思。这也说明了小孩子喜欢小跑的原因。

20岁时,是人生第二个阶段,血气开始强盛,肌肉开始长得结实了,这个阶段的人'好趋'。'趋'是快步走的意思,要比小跑要慢一些。从10岁到20岁的动作由小跑到快步走的转变过程,可以看出生理的变化,精气神的变化。

30岁时,'五脏大定',五脏之气更加稳定,肌肉也更坚固了,血脉也盛满了,所以就'好步'。这个'步'就是行走,喜欢行走了,这又比'好趋'更慢了一些。

40岁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已经更加强盛了。到了极点了,所以就开始衰落了。这时皮肤开始疏松,脸面的光泽开始减退,头发也开始斑白;虽然这个阶段走路的时候还比较平稳,还没到摇晃的地步,但已经是'好坐'了,不喜欢走动了。这表示人体开始衰老。

从小跑到快步走,然后到普通的行走,直至喜欢坐,这整个过程是一个慢慢衰老的过程。
人生到40岁的时候,开始有了衰老的迹象,还是外在的衰老。而从50岁开始,人真正地衰老了,从五脏开始衰老了。

50岁时,五脏就开始衰落了,先是肝气开始衰落,肝液开始薄了;所谓'肝胆相照',接着胆汁的分泌物也就慢慢地减少;并且,眼睛跟肝脏是有关系的,肝开窍于目,因而,眼睛开始看不清楚。

60岁时,心开始衰落,心气不足了,心里开始经常担忧、悲伤,血气也开始松懈、外散,所以人就'好卧'了,因为血气不足所以就喜欢躺着。70岁时,脾气开始虚弱,皮肤开始枯萎。

80岁时,肺气开始衰落,魄开始离散。因为肺是藏魄的,所以80岁的人就会经常说错话。

90岁时,肾气就衰竭了,四脏的经脉都空虚了。

到100岁时,心肝脾肺肾五脏气血全都虚弱了,这个时候看上去形体还在,但实际上神气已经离去。

以'十年'为生命的一个周期,是以五脏气血的盛衰来划分的。从动作上看,一开始10岁的时候是小跑。到后来是快走,然后是一般的走,接着喜欢坐,到最后喜欢睡了。

而50岁以后,进入衰落期,从五脏六腑功能衰落的顺序上看,是按肝、心、脾、肺、肾顺序衰落的。这个顺序刚好是五行相生的顺序。

人体生命周期,人体脏腑衰落过程不但与五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生长和衰落的周期规律,是非常有意思的。它不但是生命过程的写照,还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的含义。我们的先祖们早就发现地球上的事物都是从下往上长的,《周易》六十四卦都是从下往上长的,《黄帝内经》说人五十岁以前的成长也是从下往上长的,气血由下往上,表现为小跑、快走、慢走、好坐、好卧。五十岁以后,人体的衰落又是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逐渐衰落的。

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传说---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一个怪兽,长的是人的头,狮子的身子。怪兽给大家出了一个谜语,谁猜中了,就把谁放走;如果猜不中,谁就要死。这个谜语是这样的:'什么东西早晨是四条腿,中午是两条腿,133到晚上又是三条腿?'众人都猜不出来,都被处死了。最后俄狄浦斯王答出来了,他的答案就是'人'。人小的时候四条腿,因为在地上爬;到后来两条腿,可以站起来走了;年老的时候,三条腿---多了一个拐杖。

这个传说也是从人的行为、动作上来区分人生命的各个阶段,但是区分得比较粗,而《黄帝内经》中岐伯把人的走路分得很细,从中发现生命的周期,人走路的形态、动作的快慢和敏捷度其实都反映了人的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也就是精气神在各个阶段的盛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