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强迫行为,就是强迫症吗?“强迫症”一词常常被随意提及,如果有人对某一具体事件,或是日常事务的某一细节过于严格要求,那么我们可能会说他“强迫症”。 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强迫症和轻微的强迫行为是不同的。 强迫症患者通常受某些强迫性观念所困扰,如对秩序感、整洁性的痴迷,对自身想法、能力的怀疑,还可能有一些隐蔽的、难于启齿的性冲动和欲求……这些观念一旦侵入脑海,就会挥之不去、缠绕心头,促使着他们反复去做一些强迫性的行为,以此稍稍缓解强迫性观念带来的焦虑。 强迫症患者会因为强迫性观念,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强迫行为而饱受折磨;而对大多数人而言,有一些小的强迫行为并不会影响到正常生活。 比如,总觉得手不够干净,一天内多次洗手是一种强迫行为;而不受控制地反复洗手,停不下来甚至洗到手出血,这就有可能是强迫症了。再如,人们可能会在出门前怀疑自己忘关煤气,但在确认一遍煤气已关后就能安心出门;而强迫症患者则会在强迫性思维的操纵下反复检查煤气情况,并会因此浪费大量时间精力。 那么,强迫行为背后是什么心理呢?常见的强迫行为大多源于某种焦虑,用这些强迫行为来缓解焦虑引发的不适感。这种焦虑可能是不被人所察觉的,背后潜在的心理有以下几种可能:
我们总是希望能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希望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们熟知的、尽在掌控之中,它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与安全感。 比如,为了避免可能的安全隐患,有些人必须在出行前检查一遍煤气有没有关、房门有没有锁,之后方能安心离开。掌控感是建立在对已知事物的把握的基础上的,反复检查能增强我们的掌控感;生活若脱离了熟悉的轨道,走向未知,则会让人心生不安。
出于对消极结果的担忧,试图采取某些举动避免它,也是轻度强迫行为的原因之一。 我们会担心在一次重要演讲的过程中出错忘词,因而反复练习、把讲稿倒背如流,以此尽可能避免令人难堪的失误;我们也会担心撰写上交的提案被指责、被驳回,因此反复斟酌修改每个字词,直到感觉所有内容都万无一失。这类强迫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败发生的几率。
有些人生来对秩序感、整洁度等有着痴迷的偏爱,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完美有序,是他们的追求。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不完美的存在与他们的心理预期不符,会让他们陷入不适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会一天内多次拖地来维持地板的锃亮、清洁,不愿自己的居住环境有任何灰尘覆盖。 完美主义者往往严于律己,有时也会从严要求他人,希望把手头的事情做到极致,因而会对某一细节过于苛责,用强迫行为确保计划完美实施、事件完美达成。这都是因为他们对完美有种执念,对不完美存在抵触、甚至厌恶的心理。 轻微的强迫行为会让你把事做得更好,但如果它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不妨采取一招用以缓解的小办法:给自己一颗“定心丸”。比如,当你感觉到内心有个声音强迫你去反复洗手,那就去洗一两次,看着洗过的双手告诉自己:“好了”、“很干净”、“完成”,诸如此类的词汇能起到“定心丸”的效果。 当然这只适用于日常轻度强迫行为,如果强迫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你有强迫行为吗? (单选) 0人 0% 有,经常检查门锁 0人 0% 有,家里一尘不染 0人 0% 有,其他强迫行为留言告诉我们 0人 0% 没有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