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上层不标榜圣人崇拜,杜绝谋略诡计,那么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上层杜绝仁义做秀, 自然父慈子孝);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上层不标榜钻空子和牟利的行为, 盗贼自然绝迹)。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圣智,仁义,巧利,此三者虚伪及其后果都无上限), 故另有所属(所以不如另外换一套标准追求): 见素抱朴(保持真实纯朴), 少私寡欲(减少私心,弱化欲望)。 绝学无忧(有了这些,不用模仿伪装,反而没有忧患)。 注释:这一章继续上一章。“文不足”似乎指虚伪造成严重无上限的后果(unbounded errors);反之,一般来说真小人的后果是自我限制的(self limiting)。 历史学家提倡的替代道德标准:简单,真实,朴素。 唐诗: 鲁叟谈五经, 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 茫如坠烟雾。 - 李白 《嘲鲁儒》 诗注: 《道德经》的经济思想,文学思想和政治思想,都尊重个性,所以有无穷的创造建设性。陈子昂李白这种直率孩子,只有道家道教为主的朝代才能得包容。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二十章 愚人之心 唯之与阿 相去几何(同意与反对, 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 相去若何(美与恶, 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不可不敬畏啊)! 荒兮 其未央哉(浩瀚洪荒, 有多少未知呢)? 众人熙熙(众人熙熙攘攘热闹),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如参加大祭,如春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只有我独自沉浸在荒凉境界,探寻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还没有学会语言)。 傫 lěi 傫兮 若无所归(很孤独,似乎无家可归)。 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众人都似乎富贵有余, 而我很困顿)。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我有一颗愚人之心,混沌啊)。 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俗人都觉得很明确的东西,惟独我不理解)。 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俗人都要打听细微的东西,惟独我不在意)。 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顽且鄙(众人皆有目标, 惟独我固执而鄙陋)。 澹兮 其若海(宽广如大海), 飂 liù 兮 若无止(海风一样无休止)。 我独欲异于人 而贵食母(我不同于众人,因为我吸取“道”的母乳养分)。 注释: 回到现实,历史学家吐槽,其格格不入的社交生活。 与古人神交久了,多少不太合群。 历史的“未兆”,往往是不幸可怕的真实预见。 人人都愿意听好消息,都愿意相信线性的预测,父永远为父,君永远为君,权威永远权威,强大永远强大,敌人永不翻身。 可是,要知“道”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复杂周期,质变和相变;可以观测,可以顺应,可以引导;不可忽视,不可伪饰,不可违逆。 唐诗: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 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诗注: 唐朝科举道家儒家可以分开考试。 所以陈子昂和李白都走道家路线。各走各路。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二十一章 自古及今 孔德之容 唯道是从(要窥视”德“的形状, 只有符合大道)。 道之为物 唯恍唯惚(道对于事物的影响,似乎只有恍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惚惚恍恍啊, 其中有形态);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恍恍惚惚啊, 其中有物); 窈 yǎo 兮冥兮 其中有精(深远幽谧, 其中有精华)。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其精华很真实, 其中有可信的真理)。 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从古至今的历史中,“道”是永恒), 以说众甫 fǔ(用它可以了解万物万事之父)。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万物之父如此呢)? 以此(就是这样的): 注释: 这一段呼应第一章。 历史的因果,“道”的运行不在表面;需要科学方法可以证明。 楚辞: 道可受兮,不可传; 其小无内兮,其大夫垠; 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 一气孔神兮,于中夜存; 虚以待之存,无以为先; 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 屈原《远游》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曲则全 枉则直(委屈反而保全,弯路反而直达), 洼则盈 敝则新(低洼反而收获, 陈旧反而创新), 少则得 多则惑(少信息反而容易决策, 多信息反而决策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所以圣人拥抱简单的“一“, 反而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持偏见,反而明白; 不自以为是,反而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 jīn 故长(不自吹自擂,反而成功; 不自骄自傲,反而得到尊重)。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他与世无争, 天下无人可以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古人言:“曲则全”者, 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这句话很实在的归纳人生现象)。 注释:大量历史数据归纳总结后的人生道理,有点另类,甚至逆直觉。但是其人与其言,诚全而归之。 唐诗: 前瞻未能眴, 坐望已相依。 曲直多今古, 经过失是非。 - 陈子昂《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二十三章 飘风不终朝 希言自然(少言,符合自然)。 飘风不终朝(狂风不能坚持整个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能坚持整天)。 孰为此者(谁能造成狂风骤雨)? 天地(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天地尚不能坚持狂暴, 何况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 同于道(所以遵道者以道,类聚);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以德,类聚); 失者同于失(失道失德者,与其他失道失德者,类聚)。 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同道者,道也乐于包容); 同于德者 德亦乐得之(同德者,德也乐于包容); 同于失者 失亦乐得之(同样失道失德者, 失道失德者也乐于包容)。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诚信不足,所以有不信)。 注释:这一段分多段 A)(希言自然) 大道默默地运作。 B) 强者不要暴虐,弱者不要失去希望(飘风不终朝) C)(道者同于道)道以类聚。德以类聚。失者类聚。这是自然。 D)(信不足焉)人以类聚,才有互相德理解和信任。 理解和信任是大道的基础。 汉诗: 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 匿名 诗注:不知《道德经》作者统计过多少次先秦先战国的“飘风骤雨”。 但是作者时代的历史“飘风骤雨”相对后来要短暂。 屈原,司马迁,陈子昂都是无甚威胁的道家文学中年,却被放逐被刑狱被酷刑;为什么?因为他们说真话。 连真话都不能包容的朝代,也是“昼短苦夜长”飘风骤雨的先兆。 汉初盛世和唐朝盛世是后来两千年中亮点,也都是道家主导言论自由与经济军事成功,两者息息相关。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踮脚者不能久立; 大步者不能远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我表现者不能明白, 自以为是者不能彰显),自伐者无功 自矜 jīn 者不长(自我夸耀者不能建功,自鸣得意者不得长远)。 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 zhuì 行(这些夸耀的毛病,对与“道”来说, 像吃撑了或者肿瘤一样累赘)。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这写毛病容易引发敌意和贬损;所以有道者不犯)。 注释: 夸耀的毛病很常见,无论阶层。 老子并不道德谴责;只是指出,这毛病,概率上导致不幸。 唐诗: 湛湛樽中酒, 有功不自伐。 不伐人不知, 我今代其说。 良将临大敌, 前驱千万卒。 一箪投河饮, 赴死心如一。 -白居易《效陶潜体诗》 诗注: “有功不自伐”,这有技术难度。 需要团队协作,道家道教擅长。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二十五章 周行而不殆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有物混沌, 先于天地而生)。 寂兮廖 liáo 兮 独立而不改(寂寥啊,独立纯正而永恒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之源泉)。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 “道”(我不知它的名字;姑且送它一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大曰逝 逝曰远(“大”到无穷,以至于,看不见; 看不见,以至于,遥不可及); 远曰反 (遥不可及,以至于,周而复始)。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宏大的)、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天是宏大的,地是宏大的,人也是宏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宏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居其一)。 人法地(人遵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遵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遵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遵循于自然的法则)。 注释: 这一章是历史学家对历史周期的感悟。 老子特别指出, 天,地和历史有远远大于人生的宏大周期。而渺小的个人生命,渺小的人类,却有其自然尊严。 人也要顺应小周期,小周期要顺应大周期。 唐诗: 周行独立出群伦, 默默昏昏亘古存。 -吕洞宾 诗注:作为道教神仙,吕洞宾不能不写诗。 《道德经》更是应该熟背的。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稳重是轻率的基本盘, 宁静是急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 zī 重(所以圣人远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即使有排场,也能超然处之)。 奈何万乘之主(为什么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却纵容自己急躁轻率地处理天下事呢)? 轻则失本 躁则失君(他们因轻浮而失去他们的基本盘, 因急躁而失去他们的主宰地位)。 注释:任何一个组织,都有重心。 重心低,慢,则更加稳定,也可以扩展(scalable)。 庞大的组织,重心必然短期长期地移离其领袖和领袖圈;这是自然。 庞大组织的领袖,如果轻率急躁,朝令夕改,必生恶果。 曹魏: 朝日乐相乐, 酣饮不知醉。 悲弦激新声, 长笛吹清气。 弦歌感人肠, 四坐皆欢悦。 寥寥高堂上, 凉风入我室。 持满如不盈, 有德者能卒。 君子多苦心, 所愁不但一。 慊慊下白屋, 吐握不可失。 众宾饱满归, 主人苦不悉。 比翼翔云汉, 罗者安所羁? 冲静得自然, 荣华何足为! - 三国曹操《善哉行》 诗注:曹操好道。 乱世枭雄,庙堂之高,如果不能保持冷静理智,有粉身碎骨的危险。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二十七章 圣人常善救人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驾车者不留下辙迹;善于言谈者不留下把柄), 善数不用筹 chóu 策(善于算术者,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 jiàn 则不可开(善于关闭的工匠,无需门栓也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者,不用绳索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因此圣人常善于救人, 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常善于充分利用资源,所以资源不被浪费)。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的“明”)。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所以善于此道者,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 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不善于此道者, 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有的人不尊重他们的老师, 不爱惜他们的资源),虽智大迷(他们虽然聪明伶俐,却要迷失)。 是谓要妙(以上解释“善”的要妙)。 注释:老子的“善”不同于现代的“善”。 老子版本的”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标榜的道德。善者不会标榜自己的“善”,不善者也不是道德缺失。 这一章包含了危机救急学,资源管理学的概念。 唐诗: 大道安弃物, 时来或招寻。 -李白《送杨少府赴选》 诗注:李白另外一诗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安慰别人的,不一定可以安慰自己。 |
|
来自: hnhksyf > 《《道德经》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