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贺山:夏朝文字与刻画符号

 象牙文 2019-01-25
正文字体大小:  

马贺山:夏朝文字与刻画符号

  (2011-02-13 08:58:24)
标签: 

杂谈

马贺山:夏朝文字与刻画符号

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一文中说: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画,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如果在某种情况之下,幸运地还有万一的保留,那就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幸运的发现了。

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符号应该就半坡。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
 郭沫若先生在这里肯定了半坡遗址的刻画符号为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对于这样的观点,我过去一直是赞同的,最近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我感到这不符合历史的真相,与事实不符,在此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应该说,汉字产生在6000年前,是郭沫若先生的一大发现,很值得庆幸,一下将汉字的起源从3300年甲骨文往前提了2700年,过去郭沫若先生是很保守的,他多次提到夏朝有没有文字还是一个疑问,而突然有了这么大的飞跃,这让人惊喜,也让人担忧,惊喜的是,汉字终于排名世界第一,大长中国人民的志气,叫人欢心鼓舞,而让人担忧的是,总感觉底气不足,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随着考古的发掘和进展,汉字的产生的时间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刻画符号已让汉字的起源发展到距今7000年,而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已让汉字的起源发展到距今8000年,而唐兰先生则提出汉字产生的时间应为距今10000年。再往前发展,真不知要发展到何种地步?我们的古文字专家头脑是不是都发热了,为什么热衷于这种刻画符号的发现与探索,它究竟有多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它真的是原始文字吗?

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作为对郭沫若先生以上观点的质疑,望广大网友和专家批评指正。

[1]汉字在6000年前还未产生。

6000年前,应该约是伏羲和神农时期,属结绳记事时代,汉字尚未发明、产生。这有历史文献为证: 

《易经?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庄子? 箧qie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留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文心雕龙?练字》:“文象立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

 

 

《世本.作篇》:沮诵、仓颉作书。

 

《荀子.解蔽篇》: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韩非子.五蠹篇》: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已知之矣。

 

《吕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ang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文献记载仓颉如何造字的情况很详细,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 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又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文心雕龙?练字》沿袭许慎的说法,才有了“文象立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的名句。并说仓颉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汉代纬书《春秋元命苞》谓其‘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奎星环曲之势,俯察鱼文鸟洞,山川指掌,而创文字’,经过长期演进发展,总结成构成中国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当然对于仓颉怎样造字,文献上还有一些记载,如:

《孝经纬援神契》云:“三皇无文,至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韩非子·五蠹》第四十九:“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私),背厶者谓之公。”

《吕氏春秋》:“史皇作书,仓颉氏也”,又云:“仓颉造大篆”。

《淮南子》:“史皇产而能书。”

《孝经纬援神契》:“奎主文章,仓颉仿象。”

《论衡》:“见鸟迹而知书,天非以鸟迹命仓颉,而仓颉起鸟迹也。”又曰:“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是也”。“天地为图书,仓颉作文字,业与天地同,指与鬼神合。”

《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相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等等。
总之文字产生在黄帝时代,是由仓颉造的字,距今约5000年,6000年前,是结绳记事时期,郭沫若先生不顾历史事实,硬说汉字产生在6000年前,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是在主观地盲目地改写历史,这种作法不可取,由于郭沫若先生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及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古文字界的很多专家,都在研究和破解那些新出土的刻画符号,当然研究和破解那些新出土的刻画符号,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也没错,但有些人总拿刻画符号说事,就有点不正常了,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是某些人在误导读者,将大家引向了一条崎岖坎坷的小路,为什么放着5000年的传统大道不走,非要走斜路,弯路,郭沫若先生这只头羊,究竟要将我们带向何方?

 【2】汉字与刻画符号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从不搭界。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独立的完整的能表达思想的一个体系,被大多数人广泛使用。而刻画符号则是陶工记数记事所用的记号,这种记号的含义只有陶工本人知道,别人的一切破译,只是一种个人猜测,这种猜测往往是不准确的,是错误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它的作用类似结绳,只能作为个人帮助记忆的工具,它从诞生起,就不具备记录语言的功能,它与文字挂不上钩,他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它也不可能发展成文字,郭沫若先生说它是原始文字,完全是个人杜撰。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原始文字一词。

 【3】夏朝文字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古代学者从不怀疑,只是到了近代,一些留欧留洋的学者才开始大反潮流,提出一些质疑口号,否定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他们认为,东周以上无史,中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等论断他们怀疑仓颉造字,否定仓颉造字,把传世

.【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说成后人伪托,是假货,而把与文字不相干的那些陶片上的刻画符号,当成原始文字,这简直是本末倒置,天理不容。夏朝文字就是夏朝文字,刻画符号就是刻画符号,历史是客观存在,很难虚构,尽管可以曲解一时,但决不会长久,我相信真相是掩盖不住的,总会大白于天下,请君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