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词中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什么意思?

 旷野苍狼图书馆 2019-01-30

“一三五不论”,即在律绝和律诗诗上下句中,处于单数位置的对应汉字,可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

因为,“两两交替”,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交替变化的平仄规律是律绝和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所以,“一三五”只有在有效规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前提条件下才可“不论”。

例如平起首句不入韵的七言律绝,正格平仄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押韵)

——①②,③④,上下句单数位置的汉字如果无条件不论,就成了如下格式:

(仄)平(平)仄(仄)平仄⑤

(平)仄(仄)平(平)仄平⑥

(平)仄(仄)平(仄)仄仄⑦

(仄)平(平)仄(平)平平⑧

——⑤句末三字“两仄夹一平”,即仄平仄,诗家称之为“孤平”,是诗界公认的格律“硬伤”,是律绝和律诗创作的大忌。⑥句出现平仄平格式,虽然在古律绝和律诗有所允许,但严格说,也有伤“两两交替”的用字原理。⑦句不但出现“孤平”,而且句末三字连续出现“仄仄仄”的句式,诗家称之为“三仄尾”,是诗病之一。⑧句末尾三字连续出现“平平平”的句式,诗家称之为“三平尾”,也是诗病之一。

总之,⑤⑥⑦⑧句中,单数位置的汉字同时无条件不论平仄的情况下,诗句就会出现“孤平”、“三仄尾”、“三平尾”等诗病而被诗家称之为“出律”。在古科举或今律绝和律诗诗赛中,出现诗病就会因“出律”而被淘汰,即使“意境”再好,也不是律绝或律诗了,免不了名落孙山的命运,岂不冤哉!

“二四六分明”,即在律绝和律诗上下句中,处于双数位置的对应汉字,必须上下平仄相反。诗家称之为“对”。也指律绝和律诗的上联第二句与第三句双数位置的对应汉字平仄必须相同,诗家称之为“粘”。如果不按律绝和律诗正格格式平仄创作,就会出现“非粘”、“非对”的诗句,即使“意境”再好,也不是律绝或律诗体裁了。如果“意境”像古名句那样好得不得了,可以标示为古体诗体裁,例如“五古”或“七古”,或不用标示为“某绝”、“某律”,须知多数古名句都出自古体诗,而非格律诗,没有必要硬贴上“某绝”、“某律”的标签。

违背“两两交替”的用字组句原理,诗家称之为“失替”,不讲究平仄“粘对”的,诗家称之为“失粘”、“失对”,这样的诗都不是格律诗。所谓“拗救格”,其实示例都是以孤仄救“孤平”,仍然没有避免诗句中出现“孤平”,诗句用字“失替”的本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换汤不换药,等于实拗而非“救”!

有人罗列一大堆古体诗名句为出现“孤平”的现代诗作硬贴“某绝”或“某律”佐证,搬出所谓“拗救格”、“特定格”以显耀自己高深莫测,误导初学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效仿邯郸学步,最后连律绝和律诗的正格也不会了。试问,以古体诗名句为例证倡导现代人创作“拗救格”、“特殊格”至今,讥讽新韵正格是“没有酒味可品”,那么“拗救格”或“特定格”究竟为初学者创作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呢?我等初学者还是踏踏实实坐下来,以新韵正格来创作审美律绝和律诗为好,不想盲目跟风学什么“拗救格”和“特定格”而大量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了!严格遵守正格的习作再孬,也还比某些人的“拗救格”、“特定格”符合平仄押韵规则而名副其实吧!当然了,嫌律绝和律诗平仄规则麻烦或“发挥意境受平仄限制”,可选择其他不讲究平仄的体裁作诗,不硬冠以“某绝”或“某律”不失为好诗哦!

总之,除古体诗和自由诗外,律绝和律诗必须遵守“两两交替”的平仄“粘对”规则要求,否则就不是格律诗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好象是要求回答音韵平仄的问题,于是,几乎所有的回答者都在竭尽所能地讲平仄音韵。

然而,如果孤立地只讲平仄,是无论如何都说不清楚的。因为诗的三要素是句式、节奏和音韵,三者是互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是可以互动互变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得很明白:“异音即平仄,平仄交替产生节奏。音和谐而有节奏,方为对联之韵“。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和谐呢?比如说人在走路时,两条腿交替往前迈,两条手臂却要反向交替摆动,这便是动作的和谐。舞蹈艺术的和谐亦源于此。又比如音乐的和谐,高八度和低八度是和谐的,和弦多咪嗖是和谐的,节拍相符是和谐的。又比如绘画艺术,同类色是和谐的,对比色是不和谐的。但有办法使之和谐,方法有3种:用中性色间隔、改变大小面积、用同一颜色掺和,使两者色性趋同。同理,音乐、舞蹈也有办法使原本不和谐的变为和谐。诗词对联当然也有变通的办法。

再来谈一谈节奏,诗词是可以读的,读时有快慢轻重顿挫强弱,就是节奏了,说话也得有节奏,才会听得舒服、清楚、明白。主持人华少故意搗乱逗趣,打机关枪似地说广告词,反其道而行之,通常会很难听明白,也很不舒服。节奏可以参考打击乐的节奏谱:嘣嘣嚓嚓、嘣嚓嚓、嘣嚓嘣嚓……乐谱中用F表示强音,用P表示弱音。嘣是强音重音,嚓是弱音轻音。FFF表示最强,FF表示次强。在4/4乐谱的1节中,有4拍,依次是强-弱-次强-最弱。进行曲是2/4节奏,1强1弱交替进行,中国乐理称一板一眼。3拍的华尔滋则是强-弱-弱。中国乐理称一板两眼。板眼还是蛮多的。

律诗的理想节奏叫马蹄韵,尤如马的前后四只蹄子,两两交替踏动。平仄与节奏结合起来,五律的五字句为:平平/仄仄/平,也可以为:仄仄/平平/仄,还可以移动节奏点的位置为:仄平/平仄/仄,或者:平仄/仄平/平。七律的七字句只是在五字句的后面顺延,于是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是非常遗憾,当诗人立意、为境、造句、遣词、择字的时候,往往很难达成马蹄韵句式,于是不得不做些变通,但在节奏点位置上,必须恪守上述格律规则。本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2、4、6字是节奏点,第7字也是节奏点。如果把567当作1个节奏,第6字可以不当节奏点。节奏点的平仄是不能变的,其它的地方,您家随意!这就很自由了。就象懂得了交通规则,才可以更自由地驾车一样。并不因为交规而寸步难行。做人遵纪守法,也是这个道理。

明白了这个道理,您家就可以非常愉快地自己编排平仄句式了。但又必须强调一点,在一个五言句中,不允许只有一个平声。否则就犯了孤平的大忌。也就是说,五个字的平仄分配,最好是二、三开。七言句以此类推。又由于节奏要求,可以允许连续3个平声或仄声,但绝不允许连续4个平声或仄声。原因是在两节之内,必有变化对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作对联,拟上联的时候,必须恪守上述格律。对下联的时候,如果严格与上联对仗,就叫工对。譬如上联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下联就是:平仄/仄平/平仄/平。如果实在办不到,也可以:X平/X仄/x仄/平。X表示可平可仄,前提是不要犯孤平。但这就不能叫工对了,这叫粘对。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马承五教授,在讲近体诗格律时,特别强调了一句话:近体诗必须要粘对!

律诗的句式应该很明瞭,总共8句。两两为联,因有4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但是,真正的对联,不仅平仄音韵对仗,词性还得对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虚词和词组的词性也要对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对联,词性不对,就不能叫对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就是两幅对联,首联和尾联可以不是。但这个格律规定在初唐时并不明确,初唐的王勃的五律、杜审言的五律,有首联是对联的,请见附图1、2。甚至盛唐的杜甫的五律,也有首联是对联的,请看附图3。可见近体诗的格律也是有变化的。交通规则和宪法都可以修改,何况近体诗的格律异动呢!但不管怎样,律诗必有两幅对联,再加首联是对联也行。毛泽东的律诗里,颔联和颈联都是对联。《红楼梦》里,曹雪芹借香菱之口,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绝句又可称截句,是截取律诗的4句2联,可以用对联,也可以不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4句起承转合,意趣妙绝,没用对联不也非常好吗?不以辞害义,乃诗文之精髓。

用上述诸法则,对照检查核实诗圣杜甫的所有诗,都可以天衣无缝。“诗是吾家事“的杜甫,其祖父杜审言就是初唐著名诗人,玩格律的高手。但若对李白的诗,就不完全对了。因为李白是东亚碎叶城生人,又没有参加过唐朝的科举考试,或许没仔细看《官韵》,看过了也不太在意。虽如此,李白的大多数诗词,仍然遵守着格律平仄规则,太白是聪明人。聪明的学霸做学问,又快又好,可至于神品。呆子却非要扳倒树捉八哥。李太白的《忆秦娥》词,长吟远慕,开百代词曲之祖:“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不是抑扬顿挫,平仄交替似春秋代序?是不是一唱三叹,节奏轻重如潮汐推涌?是不是华丽精巧,句式优美如仙子临凡?美伦美涣,沁人心脾,言有尽而意无穷。

为什么要弄这么多格律规则,刻意设置困难障碍呢?这就是诗的美学了。不如此,不能显出能力与美观,无限风光在险峰,唯如此,才能彰显均齐的美、平衡的美,对称的美。正如杂技表演的动作难度越大,越能令人叫绝,让人惊艳一样。美学是研究文艺的哲学,又叫艺术哲学。可参看黑格尔的《美学》(Esthetics)。古希腊也有韵诗及抑扬格,在追求美感的人性上,中国人和洋人是相通的。黑格尔说:审美判断决定美和美感。于是有众多不尽相同的审美判断,以及美和美感。

诗与词虽异,其形貌不同,然其意趣一也。知此,方为悟者达者,可以不惑矣!





格律诗词中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什么意思?

一、格律诗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一种简单的记忆方法

1、格律诗有四种基本的句式,例如五绝四种: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

又如七绝四种,七绝是在五绝前面加上两个相反平仄的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知识点:有时候平仄会用这种符号表示: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加【仄】、◎表示原来是仄,但是也可以平,【平】、⊙表示原来是平,但是也可以仄,这种可平可仄的字,有时候用“中”来表示。

2、二四六分明

句中有的位置是必须平,或者必须仄,一般是在二四六的位置,例如

红,南中。

平,◎平。

春事不因人事改,早寒天气古行宫。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大家看前两句,江红,南 。有下划线的字,对应的平仄,都是诗谱中必须平或者必须仄的。这叫做:二四六分明。

3、一三五不论

有的位置是平仄都可以,一般是在一三五的位置,

大家看第二句 , 雨中 ,◎仄平平◎仄平。一三五对映的字,是南、烟、细,诗谱中一、五南、国)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个字,烟,诗谱中是必须平的,这里就不能仄,所以说这个口诀不完全正确。

二、机械套用是错误的,不能完全

诗谱中的四种句式不完全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有的句式“一三五不论” 是错误的

上面讲了“◎仄平平◎仄平”第三个字就必须是平,但是这种句式有一种变体,就是孤平救拗,“◎仄平平◎仄平”可以变成孤平救拗句式“◎仄⊙平平仄平”,这样三是可平可仄的,但是五是必须平的,因此这种句式“一三五不论” 是错误的。

同样另外2种:⊙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第五个字都是必须平,或者必须仄,是不能“一三五不论” 的。

注:还有最后一种 “⊙平◎仄⊙平仄”,第五个字如果是仄,叫做半拗体,是允许的。

2、有时候“二四六分明”也未必。

格律诗中有不少变格和拗体,

1)变格:例如◎仄⊙平平仄仄有一种变格是:◎仄⊙平仄平仄,就是第五和第六字的平仄颠倒,古人叫做鲤鱼翻波,

《寄令狐郎中》唐代: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第三句,休问梁园旧宾客,◎仄⊙平仄平仄。可见第六字是平,不是仄。如果按照基本句式◎仄⊙平平仄仄来说,第六个字“二四六分明” 未必。如果按照变格“◎仄⊙平仄平仄”来说,“二四六分明”也对。

2)拗句,另外还有拗体如唐代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三句,的基本句式是:“⊙平◎仄⊙平仄”,但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变成了“中平仄仄仄仄仄”,第六个字原来应该是平,结果是仄,所以说“二四六分明” 未必。

结语

格律诗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一种不完全准确的记忆方法,因为格律诗比较严格,所以用这个口诀来写诗是万万不可的。

不过用来对对子,还是可以的,有些对联没有格律诗这么严格。 但是要注意的是,一般的五言和七言联也是按照格律诗严格来做的。比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的对联基本如此,下面这几幅对联中的五言七言就是格律诗的句式: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金圣叹)

直上青天揽明月; 欲倾东海洗乾坤。 --(徐悲鸿)

地出灵泉润海表 净地何须扫 天生石鼓镇闽中 空门不用关 --(福州鼓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