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发力与不发力形意拳发力过程: 以劈拳为例,从三体式开始。收前脚和前手回抓上翻,上半步,成鸡形步,后手前移,顺于前臂后内侧,呈钻拳状。此为蓄劲过程,然后迈悬空的那只脚,上步,前手撤回下翻,同时后手前伸下翻。侧身,后脚垫步,呈三体式。 注意事项∶至关重要!外形不能看出来的东西,身体内部外部变化∶从开始到蓄劲,速度由慢变快,注意松胯,松肩,身体不要摇晃。蓄劲刹那间,身体微束,重心好像下沉,其实胯骨上提,感觉用身体把整条腿和胯提起,身体有内收的感觉,及束身。但也不要刻意紧张。然后迈步的同时,松胯,用力后蹬腿,把身体送出,落胯,(就是把提起的胯和腿放到地上,依惯性即可),放松。双手前手前伸,后手下按,有前后对争之力,但重点应放在身体的撞劲上,再加上前伸,下劈之力。用身体打人,手上动作不要太多。主要是个坠劲,撞劲。竖劲,横劲,都要有,还有就是根节劲还没说,也就是肩窝的撑开的那种劲,这样才能吧力量传到手上。再有就是丹田的束展。这样才能把胯上的力量传导到上身。说的提胯,也就是丹田的束,放胯的时候我感觉还是要有些规矩的,不能随便放。根节劲必须放松肩部,掖下含空。在站桩时最好体认。还有就是放胯,我感觉放胯时,利用身体的惯性,把胯扔出去就行。因为后腿不是推着身体走吗,前脚和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在走的过程中是松的,踫到东西才会紧。就靠惯性往前一送就行了,而不是迈出去的,是靠腰腿劲把它送出去的。 关于根节力:形意拳整个身子就象火车一样,整体的劲十分正装,全身的力都在于下盘的启动,起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行于手也!发劲前要裹, 发劲时要翻,手脚齐到,头要顶,舌要顶,手要顶,牙要扣,手要扣,膝要扣,还要六合,总之在每打一拳,都把要点做到,就正确了!练劈拳时,有时在状态,就能感觉到,在落胯的瞬间,后背一紧,而双手靠惯性一伸,一按,感觉不错。回想起来,还有一个劲不能丢,就是后背向后靠的劲,挺项的劲,背后靠,项自坚。 心意拳的发力与不发力 形意、太极、八卦称为内家拳,形意又以其刚劲有力着称。但在练形意拳时到底是发力好呢还是不发力好呢,这也是一些朋友要问和关心地问题。 前几天我去拜访了一位拳友,他叫张西可,在《大众日报》工作是位记者。他于南开大学毕业,在天津上学时跟孙派高手孙存周先生之弟子张烈先生学得形意。据说他后又得李存义老先生的后代传人韩国珍先生深造。其年纪虽说才四十左右,但他练的形意却到了相当不错的地步。 张西可先生就是以练拳发力着称。他练的拳相当刚劲有力,步伐也相当劲猛,夸张的说,他练的可能快到了一拳毙牛的地步。 经了解,张先生与武学界朋友接逐较多,(工作的方便给了他极大的帮助。)特别是拳击界他有很多朋友。拳击的出拳与步伐给了他很大的启迪。所以在练拳与实战方面,他有独特地见解。(张:159********) 我认为:形意拳在初步练习时,桩功与架功是必须要刻苦练习的基础功,若不打下深厚地基础,以后的形路与套路练习,效率与成绩将受其影响。 就我们尚派来讲,首先必须把鹰拙(原为捉)与五拳练习好。年轻朋友都喜欢多学点东西,多学点新鲜东西。其实未见得是件好事。若没有良好地基本功基础,学了也不象,学了也进步不大。急功近利是练形意的一大弊病。 至于用力,我的师父韩伯言先生就曾跟我们说道:“劲有三种:明劲、暗劲、化劲。”也就是说功夫练到一定境界时,用的是明劲。练到又高了一个层次,用的是暗劲。练到最高境界时,那是化劲。功夫练到那时时已不存在劲力的大小问题了。 他也曾说道:“练武也应有三种阶段,一是应知应觉,二是先知先觉,三是不知不觉。”也就是功夫练到比较好的程度时,对对方来袭应有一定的感觉。再进一步练到另一个较高层次时,对对方来袭早已作到预先早已有发觉。练到了最高境界时,就是在对方来袭时,早在已不知不觉中解决战斗了。但作为一般人来说,要达到第二种境界就是很不容易的了,若达到第三种境界,必须有非凡的悟性与非凡的武功基础。 在三体式与五行拳在比较正确的情况下,可以在用力上下下功夫。但我认为这种用力和张西可先生用力还不一样,他是在起码有多年练功基础上所寻找的一种穿透力与爆发力,而我们这时寻找的是一种怎样把练习步伐与发劲联合在一起的一种运动感觉。 作为初练者,必须先从端正姿势入手,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可向用力的方面发展,再有了较高根基之后,才可以向穿透力与爆发力方面发展,操之过急,很可能走向反面。若又练到了一个层次或到老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用力与不用力,发劲与不发劲方面练习与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