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狼湖细说黄牧甫印风的临摹与创作

 家有学子 2019-03-01

篆刻作为一门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与书法形影相随。但是当下的我们对于他的存在是既熟悉而有陌生,熟悉的是因为刊刻的是中国文字,陌生的也是因为刊刻的是中国文字,问题来了!

既然是中国文字,我们为何对于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呢?

咱们由书法、篆刻自成一格,书法兼及五体,尤擅与篆、行书;印风劲逸,书印统一,能诗文词章的郭晶(号 狼湖)老师,给大家详细说说...

郭 晶

号狼湖、雁堂,1981年生于湖南省益阳市。

斋号听雁仙馆,别署维摩罗诘花馆、有无精舍、天祐阁、观雪草堂等。

书法、篆刻自成一格,书法兼及五体,尤擅与篆、行书;印风劲逸,书印统一;能诗文词章。现定居深圳龙华,以鬻书法、篆刻为职业。至今作品先后参加国家级展览及各类专业展览计100余次。

·郭老师:

原因,就得从中国书法的五体来讲。

中国的书法分为篆、隶、草、楷、行五体,而我们时下最多用到的不过只有楷、行两种书体,对照自己的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看看,有莫有?

而篆刻这种艺术形式,却是主要以古老的篆书为表现的手段,所以您说说看,是不是既熟悉又陌生。

狼湖 篆书游山如读史

那用篆书来作为表现手段的篆刻艺术,开启它的方式当然不像上华山,自古华山一条道。它是有好多种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自己怎么走,比方说上泰山,同一条道上,就会有游客与挑山工两种不同的走路方式,因为侧重不一样嘛!

而我们今天要聊到的这条大道呢,则是从一个比较专业的角度来切入,解读出这种古老发方式做呈现出来的美。

因为我知道今天来听分享的有一些是根本没有接触过篆刻的朋友、或者连书法都接触得比较少的朋友,所以我在讲解的时候会尽量的照顾道这一个层面,所以专业级别的朋友还请稍安勿躁,听我慢慢道来。

郭晶-听雁仙馆

在介绍黄牧甫及黟山派之前,为了让大家都有带入感,有几个基本的概念我们先梳理一下:

第一个明清流派:一般以明代文彭代表的“吴门派”,何震代表的“徽派”为开始;文彭这个人大家也许没有什么概念,可他老爸特别有名,就是被影视剧作经常演绎的明代四大才子——文征明,文彭就是他的长子。

再来就是程邃代表的皖派;丁敬代表的“浙派”;邓石如代表的“邓派”;“两弹元勋”邓稼先大家都知道吧,邓石如就是他的六世祖,金石书法篆刻大宗师。

明末清初时,还有一些小门小派,如“泗水派”、“扬州派”、“如皋派”、“云间派”,云间这个词有些游仙的意味,但千万别误会,他是上海松江地区的别称,属于绝对的接地气。

历史往后发展,还出现了齐白石代表的“齐派”(也叫湘派或京派)和吴昌硕代表的“吴派”,他俩之后,直至今日还没有重新再出现过其他的流派,那还有一派呢?

郭晶-白乐天诗

对了,还有一个大派,就是我们今天要聊到的黄牧甫代表的“黟山派”。

这个字由“黑、多”两个字组成,念yi,第二声,平声。黟山古代对黄山的别称,大略意思就是黄山远望如黛,而且苍阔,黑色的成分的比较多。

为何要学习黄牧甫

黄士陵,安徽黟县(黄山风景区的南麓)黄村人,字牧甫(一作穆甫、穆父),号与斋号不少,就不一一说了,网上都有。他生于1849年,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卒于1909年,享年61岁。黄牧甫是清末篆刻巨擘,是继邓石如以后又一位篆书集大成者。

对于学习,我一直都有一个观点就是:学以致用。

临/摹都是为了创作而作经验的积累。黄庭坚有首论书法学习的诗,其中有一句道出了个中三昧:“随人作计终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篆刻也好,书法也好,皆如此。环视了一周,我们就选中黄牧甫。黄牧甫的成功方面很多,最突出的是几点:

印-寄興

——首先,他的印学轨迹清晰明了。从他学印之始,先后涉猎了浙派、邓派、先秦玺印、秦印、汉印、魏晋印,又尝试了鼎彝、碑版、权量、镜币、陶玉、砖瓦、封泥等等的铭文入印,而他作了这么多探索,最终只选择了一条路出来,那么其他的路由谁来走完呢?

——其次,他的印风看看上去不偏不倚,像搭脚手架一样简单。但细细看来,空间的分割又有一种奇趣,而且这种感觉历久弥新,他是如何做到的? 

——再次,黄牧甫之前,篆刻边款无非两种方式,一种是双刀模拟书法,如同摹刻碑帖,用笔是绝对的主导;另一种就是浙派的单切刀刻款,用刀乃是主导。黄牧甫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实践者,既在印面,也包括边款,所以这是二者之外的一种新尝试等等。

这些都挑战着我们的好奇心。当然,黄氏可以提供给我们借鉴的地方还远远不止这些,他静静的等着我们去发现。

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侵联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