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5)——太阴痞硬之人参方证、下利方证

 庆萌堂 2019-03-25

二、心下痞硬之人参证、下利

1、吴茱萸汤

【组方】:吴茱萸一升(约50克),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萸辛温,《神农本草经》谓「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伍以生姜、人参、大枣健胃止呕之品,故治胃虚寒饮冲逆、因食谷欲呕者,或呕而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或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或呕而胸满者。

伤寒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食谷欲呕「属阳明」意指属胃,不是指阳明病。胃冷,胃虚,寒饮,皆能导致纳差,食谷欲呕,反而是太阴病,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那就不是胃虚有寒了,「属上焦」指小柴胡汤而言,提出吴茱萸汤与小柴胡汤对于治呕的鉴别点。一个是虚寒欲呕,一个是热激动饮而心烦喜呕。吴茱萸汤也有时烦躁、呕吐,是胃寒折腾的,是燥多烦少。

伤寒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少阴转太阴吐利。吴茱萸汤以吐为主,同时主头晕、头痛。这里虽然说是吐利,是以吐为主。同时水气冲逆造成手足逆冷。296条曾经指出吐利烦躁手足逆冷是胃气败的死证,而这条也提出个「烦燥欲死」,但不是指296条的燥烦。这条意思是说,少阴转太阴吐利,主要在吐,因吐而烦躁,烦者热为阳,燥者乱为阴,这条主要也是烦,「欲死者」难受之义,不要死读文字而受其累。吴茱萸汤大温大热温中健胃祛水。西医说的美尼氏综合病的头晕,也可用。

伤寒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干呕、吐涎沫、头痛,三个症状放一起,也不一定非吐涎沫,这是胃有停水,寒饮冲逆影响大脑,使头痛头晕。比如临床上美尼尔氏综合征,一动就要吐,肯定是吴茱萸汤证。用吴茱萸汤温中和胃,治呕祛水。这个方证也应有心下痞硬,只是没写出来,因为用了人参,这条只强调了头痛,略去了心下痞硬。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8: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呕而胸满,寒饮上逆,吴茱萸汤主之。桂枝治气上冲,吴茱萸则治水上冲。加上大量生姜,更能治呕。人参、大枣,补中而培土。一方面治「呕」之标,一方面治「寒饮」之本。本方主治寒饮冲逆,若食谷欲呕者;呕吐、手足厥冷、烦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而胸满者;均属其证,亦即运用本方的要点。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症,均有惊人的疗效。

吴吴茱萸汤适合虚寒证,不宜用于实热证。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吐,或恶心欲吐,无热象者(比如小柴胡汤证之喜呕),本方俱有捷验。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症亦多见本方证。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胃脘疼,呕而不欲食者,宜本方。若更腹鸣、大便溏频者,可于半夏泻心汤合吴茱萸汤求之。无论胃肠炎、胃溃疡依证用之,均有良验。剧痛的青光眼而呕恶者,也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2、理中汤或丸

【组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合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约10克)。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伤第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注】:霍乱初来呕吐下利,头痛,发热,身疼痛,表里证都有。如果热多(指里热)欲饮水,渴的厉害,说明有停水,那么还当有小便不利,可以用五苓散,一方面解表,一方面去水,吐利也就好了。若病一来就虚寒,不喝,虽然也头痛发热身疼痛(前面已说过霍乱与伤寒的区别),应该舍表救里,用理中汤(理中丸不如理中汤)。本条说明霍乱病非常复杂,没有定法,需随证而治。

伤寒396: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注】:大病瘥后胃气不和,还有点余症,常吐口水,这也是胃虚胃寒,尤其有寒饮,甚则有大便溏稀,宜以理中丸缓缓温之。

理中就是理中焦。吴茱萸汤证也喜唾,但总伴有恶心,甚至于头晕,还有吐粘沫,头痛,或者胃疼。理中汤不影响头部。也不必限于大病瘥后。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5: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协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注】:胸痹指胸痛,心中痞,气郁结在胸,胸痹都由于寒饮上迫造成,如果寒饮从协下上迫「逆抢心」,也就是有痹痛了,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如果仅仅中焦虚(胃虚)寒(寒饮),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有点呕逆,并未造成胸痹痛,那么用人参汤(即理中汤)就适合。所以,「人参汤亦主之」是个简语。

上面那个枳实薤白桂枝汤,用枳实、厚朴行气消胀,用桂枝处理气上冲。

3、桃花汤

【组方参考】: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参考90克),干姜一两,粳米一升(参考50克)。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桃花汤针对里虚寒性久利而脱(便脓血),腹痛喜温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迟或微。

赤石脂味甘、平,善固脱止利。颜色红,配粳米汤似桃花,故称桃花汤。佐干姜、粳米均温中健脾胃,粳米亦治腹痛。常用于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等。

伤寒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伤寒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伤寒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注】:三条均冠以「少阴」,均出自汤液经,亦指出如果不是纯由内因起病,外感少阴是很容易转太阴、或少阴太阴合病。少阴病转属太阴,寒利久不止便脓血者,当滑泄不止、脉微沉细而无里急后重,宜温中止利,桃花汤主之。若脉滑数而里急后重,多属实热,非温涩所宜,不可轻试本方。

此当有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小便不利而又下利、便脓血,是少阴病传里而转属太阴的虚寒下利。便脓血是下利日久,寒湿浸淫大肠,以至滑脱经久不愈,故下利不止。无热象,应不渴而口中和。此非太阴阳复太过转热利便脓血、亦非开始就由阳明而来的便脓血。

4、赤石脂禹余粮汤

【组方】: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赤石脂:敛肠胃,断泻利(长沙药解)。太一余粮:味甘,平。主咳逆上气,症瘕,血闭,漏下,除邪气(本草)。收大肠之滑泻(长沙药解)。两者均有收涩大肠的作用。收涩寒泻,都有赤石脂,如前面学过的桃花汤。该方证针对里虚寒、脱证,二药均有收敛、止血、止利的作用,合以为方,故治大便滑泄而久久不止者。

伤寒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注】:题首“伤寒”是指仲景文。太阳病误下,造成“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针对这种情况服泻心汤,是什么泻心汤?胡老说是甘草泻心汤,这也算是一种揣测吧。然后医生又用下法,反复误下,下利当然不止了。于是医生认为是中焦虚寒,用理中汤,下利反而更厉害了。这就不是中焦虚寒问题了,是反复误治造成的下焦肠虚滑脱不收,法当收敛固肠。当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5.诃梨勒散

【组方】:诃梨勒(煨)十枚。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诃梨勒,又名诃子,为一温性收敛药,有止下利、除冷气的作用。故宜于里虚寒胃肠气虚、消化不良而下利气者。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47: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注】:气利是指下利与矢气同时并作,也即水与气并下的症状。气利的原因是胃肠虚寒,也是在正邪斗争中,身体自我排异的一种反应。治疗当用性温收敛的诃梨勒散。

诃梨勒是西域药物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果实,自东汉传入中原。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诃梨勒条引唐·刘禹锡《传信方》云:“余曾苦赤白下,诸药服遍久不差,转为白脓。令狐将军传此方:用诃梨勒三枚,两炮一生,并取皮末之,以沸浆水一合服之。若只水痢,加一钱匕甘草末;若微有脓血,加二匕;血多,加三匕。”其余一些医药史书典籍中也记载很多。

【插曲,下利案】:某,上午发热恶寒,下午心烦汗出,,腹痛腹泻连三次,苔白腻,脉滑数寸浮。

案底:太阳阳明合病。医(胡希恕)与葛根芩连汤,一剂减、三剂愈。

讨论:苔白腻一般解释为有“寒湿”,在本案中,“湿”是肯定的。“下寒”应该也有,但不是主要的。才半天时间,“心烦汗出、脉滑数”,就快速向阳明方向发展,“脉浮”,残表尚在,主证显然是太阳阳明协热而利。

【插曲,下利案】:某,头痛身热,医发汗解表,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又三日,口甚苦,有呕意,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脉弦数而滑,苔黄白相杂。

案底:医(刘度舟)与黄芩汤3剂愈。

讨论:1、已无表证。少阳(口甚苦、有呕意、脉弦),阳明(脉数滑、湿热下注的下利粘秽、苔黄白相杂)。根据172,用黄芩汤(原文“太阳少阳合病”当为“少阳阳明合病”之误)。

2、黄芩汤与黄连汤(173)的比较,黄连汤主要在于“胸中有热与胃中寒饮(苔白滑)并存,水热交杂,下则腹痛,上则欲呕”,是上热下寒证。黄芩汤(172)则是少阳阳明合病之下利,腹痛因利而起,有区别。黄连比黄芩更治痛。172、173放一起作为对比。

3、165条之大柴胡汤也主少阳阳明下利,但条文有“心下痞硬”,意指有拒按实证,172条黄芩汤乃热协利,并非实证。

4、本案也不是热结旁流(有燥屎)。

5、有建议用小柴胡合白头翁,不失为一法。但白头翁一般直接用于阳明热利。

【插曲,下利案】:孕妇(已7月),患者两日前起开始腹痛、腹泻,大便有红白黏液,白天晚上数次,里急后重。恶心,纳差,畏冷,溲黄,两天内服西药无效。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滑数。

案底:胡老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讨论:

1、下利里急后重、红白黏液,溲黄,脉滑数,都指证阳明湿热下利无疑。

2、问题在于“恶心、纳差、畏冷、脉沉细”。有没有它经合病?

先看表证,只有一个条件“畏冷”,脉不浮不是太阳。脉又滑数,也不是少阴。畏冷只能是虚的表现,假寒,真热,热集中在里。

看半表里,“恶心纳差”。再看太阴,也是“恶心纳差”。都指向脾胃虚。故少阳、太阴兼有之,而归于太阴更恰当。

脉沉细滑数,沉者多义,里、虚、水、寒皆主。细主津血虚。滑者邪实、热盛。数者主虚主热。脉与证结合,综合判断为“在里有湿热、邪盛、津血虚”。而“恶心、纳差、畏冷”就都是孕妇经过两天的下利反应出来的脾胃虚弱症候。综上,主证是阳明热痢,兼有太阴脾胃虚、津血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