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吻病”是怎么被诊断的

 开心100mm05xkw 2019-04-07

先来看一看

“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浙江省人民医院 · 检验中心

从图形上看散点图有什么异常呢?

血常规报告单中的异型淋巴细胞是什么?与正常淋巴细胞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EB病毒是如何感染机体?又会导致什么疾病呢?

看完本篇文章,我相信大家会对上述问题有所了解。

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简称传单,以往也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 virus,EBV)原发感染所致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其典型临床“三联症”为发热、咽峡炎和颈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IM是一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噬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那么EB病毒又是何方神圣呢?

EB病毒是一种嗜B淋巴细胞的DNA病毒,能在淋巴细胞中建立起潜伏感染,刺激细胞的增生和转化,为传单的病原体。EBV通过唾液和性接触传播, 主要感染淋巴细胞,在咽部上皮细胞中复制,感染唾液腺等腺体,导致唾液中含有大量EBV,在接吻或共用餐具时传播(故又称“接吻病”)。唾液腺等腺体可持续数年分泌EBV。

EBV进入口腔先在咽部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复制,随后入血液循环而致病毒血症,并进一步累及淋巴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因B细胞表面具有EB病毒的受体,故先受累,并可作为其致裂原使B淋巴细胞转为淋巴母细胞,同时导致B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继而引起T细胞的防御反应,后者形成细胞毒性效应细胞(CTL)而直接破坏感染EBV的B细胞,疾病过程中免疫复合物沉积及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也是致病因素。

临床表现

EB病毒侵入人体内经5~15天的潜伏期后发病,病程1至数周,大多数患者能在2个月内自愈。IM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以晚秋和冬季多见。其典型临床“三联症”为发热、咽峡炎和颈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

实验室检查

01

血象

⑴数量:

白细胞数常增加,多数(10~20)×10⁹/L,高者达(30~60)×10⁹/L,一般在第2~3周白细胞数量达到高峰,并可维持数周或数月;少数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一般正常。

⑵形态:

疾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后淋巴细胞增多,占60%~95%,并有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0%。异淋一般在发病第4~5日开始出现,第7~10日达高峰;年龄越小,异淋的阳性率越高。

那么,什么是异型淋巴细胞呢?

现认为异型淋巴细胞是由T淋巴细胞受抗原(病毒或过敏原)刺激后,发生增殖并向母细胞等转化,从而出现多种多样的形态变化,少数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其特征为:胞体变大,10~30μm,胞体形态多样,有时受周围细胞挤压呈压陷状,胞质变多、呈深蓝色,有的含有空泡、颗粒,胞核也较大,核规则或不规则,染色质变得疏松,有的甚至隐约可见核仁。

异型淋巴细胞又可分为三型 

⑴Ⅰ型:又称空泡型、浆细胞型。其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核呈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呈粗网状或粗块状;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无颗粒,含大小不等的空泡。

⑵Ⅱ型:最为常见,又称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胞体较Ⅰ型大,外形不规则,似单核细胞;核不规则,染色质较Ⅰ型细致;胞质丰富,淡蓝色或蓝色,有透明感,着色不均匀,边缘处蓝色较深,呈裙边样,可有少许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

⑶Ⅲ型:又称幼稚型、幼稚淋巴型。胞体较大,核大成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细致网状,有的隐约可见1~2个核仁;胞质量较少,成深蓝色,多无颗粒,偶有小空泡。

异型淋巴细胞最主要的特点为:体积大,胞质多,颜色深。(有些学者指出体积要大于5个红细胞)

考考大家

02

骨髓象

     多数变化不大,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但数量不及外周血,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不增多。若非鉴别诊断需要,一般不做骨髓细胞学检查。

03

免疫学检测

     EB病毒主要有5种抗原成分,即病毒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核抗原(EBNA)和淋巴细胞确定的膜抗原(LyDi)。临床上常测VCA-IgM和IgG抗体,其在病程早期即可增高,阳性率可达100%,尤其是VCA-IgM最有诊断意义;(由于EB病毒可在咽部上皮细胞中复制,故咽拭子标本比血清标本阳性率更高)

04

嗜异性抗体检测

     IM患者血清中存在嗜异性抗体,能使绵羊和马的红细胞聚集,故称嗜异性凝集素,患者嗜异性凝剂素阳性反应在起病后第1~2周出现,第2~3周滴度最高,一般能在体内保持3~6个月或更长时间。

⑴嗜异性凝集试验:用于检测受检者血清中绵阳红细胞聚集的滴度,本病患者≥1:224,试验的阳性率达到80%~90%

⑵鉴别吸收试验:本病患者的红细胞凝集素不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但可被牛红细胞吸收

⑶单点试验:为测定嗜异性抗体的快速玻片凝集法

05

其他检验

⑴从疾病第二周开始可有肝功能异常,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增高,并随着病程逐渐升高。

⑵部分患者可有蛋白尿、管型尿、黏液或脓血便。中枢神经受累时脑脊液中蛋白、细胞数量可增加。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1中任三种症状及2中第(4)条

     实验室确诊病例:具备1中任三种症状及2中第⑴到⑶中任意一条

1.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眼睑水肿)

2.实验室检查

⑴抗CA-IgM和抗CA-IgG抗体阳性且抗NA-IgG阴性

⑵抗CA-IgM阴性,但抗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

⑶双份血清抗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

⑷血象中异型淋巴细胞>10%

鉴别诊断

     IM需与单核细胞增多综合症相鉴别,单核细胞增多综合症是由其他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肝炎病毒、腺病毒),某些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或原虫感染,淋巴瘤或某些药物等引起,具有与IM类似的临床表现,外周血也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但很少超过10%,且嗜异性凝集试验和VCA-IgM抗体一般阴性,因此与IM不难鉴别。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抗生素无效,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2.药物治疗

⑴对症治疗高热病人可用退热剂。咽痛者给予生理盐水漱口。对发热高、咽痛剧烈者,应注意咽部继发细菌感染,可做咽拭子培养病使用抗生素。

⑵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EB病毒潜伏感染无效。也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 End -

什么?这就完了!?

当然......

不可能!

请先别走!

最后还有彩蛋!

那到底是什么呢?

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作周围血象检查时,可见

A. 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下降

B. 白细胞总数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

C. 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下降

D. 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E. 白细胞总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10%以上

点我试试看

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年龄多见于

A. 婴儿和幼儿

B. 幼儿和儿童

C. 儿童和青少年

D. 青少年和成人

E. 儿童和成人

点我试试看

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是因感染

A. EB病毒

B. EV病毒

C. 巨细胞病毒

D. 单纯疱疹病毒

E. 金黄色葡萄球菌

点我试试看

下面关于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是

A. 外周血中异常单核细胞增多

B. 是一种传染性低的传染病

C. 病程有自限性

D. 由EB病毒感染引起

E. 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典型的临床表现

点我试试看

下列关于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血清中的异嗜性抗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该抗体属于IgM

B. 该抗体可被含有Forssman抗原组织吸收

C. 该抗体与正常人血清中Forssman抗体不同

D. 该抗体在起病后第1~2周出现,第2~3周凝集素滴度最高

E. 能使绵羊和马的红细胞聚集

点我试试看

我们将继续不懈努力!

   文  字 | 李浩然

指导老师 | 沈燕

    排  版 | 恶魔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