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菜珍品猫耳朵(郭培耘)

 郭培耘 2019-04-14

早春,冰凌花刚刚开过,原野上就出现了抹抹绿色。此时正好挖野菜,于是,吃了整整一冬天反季节蔬菜的人们,纷纷走向田野。挖什么野菜?荠荠菜婆婆丁小根蒜……却很少有人挖猫耳朵菜。

什么是猫耳朵菜?这是北方最为常见的一种野菜,叶盘圆形,肥厚的叶片上长着短而白的绒毛,像小猫的耳朵,所以人们便叫它猫耳朵菜或猫耳菜,老伴叫它猫耳朵。

猫耳菜长得很小,单株直径三四厘米,小的只有大人的拇指肚那么大。嫩时无茎,故匍匐在地。再加上每朵花像小米粒那么大,不仔细很难辨清它细小的花瓣,所以显得很低调。但是,猫耳菜叶片小巧,水灵灵娇嫩嫩格外翠绿,且清香淡淡,确实惹人喜欢。

随着长大,叶盘中间会开出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像油菜花,很好看。花下会发出一条或几条茎顶着花不断上长,进而形成分枝。此时的猫耳朵亭亭玉立,就像干净清爽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一点也不招摇。不像荠荠菜婆婆丁那么干巴巴的,饱经风霜的样子。

猫耳菜喜独处,多零星分布,但有时也喜欢凑热闹,长得很拥挤。这是因为它的种子没有婆婆丁那样的伞,不能随风飘散,所以会长成片长成丛。

猫耳菜喜肥,多长于肥沃的土地,菜地上尤其茁壮。然似乎不喜化肥,过去玉米地常见,但现在见不到了,可能因为玉米都上了化肥。

猫耳菜生长期短,半年一个轮回。就是说,一年春秋两季生长。春天,大地刚开化两三公分就长出来,十几天就开花,再十几天种子落地,被春耕埋入地下,秋天长出来,再开花结子,周而复始。

猫耳菜是“出门老”。嫩时匍匐地上,没有茎,待到窜出茎那就是要老了,不好吃了。所以,采猫耳菜最好是它尚嫩未长出茎的时候。叶盘下面是一条线一样的细细的主根。采摘时不需使大力,用小刀紧贴叶片下轻轻一划,割断细根一提,便会拔出来。挖野菜是个细心活儿,须眼尖心细。尤其猫耳菜叶片肥厚而脆嫩,所以最好是用筐或篓;若用布兜或塑料袋,叶片则会因挤压而折断。

因猫耳菜叶子带有绒毛,容易粘细沙,洗不干净牙碜。所以采回猫耳菜,要将杂草挑出,将枯叶病叶摘去,多次漂洗,一般洗六七次才能洗净。洗过后再放入开水“炸”(焯)一下。切忌不要焯得过大,焯后马上放凉水中“拔”一下而且拔透,再捞出攥成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翠绿,使不变黄。猫耳菜娇嫩翠绿,连焯菜后的水都是淡淡的豆绿色,味微甜清鲜像饮料,给人以好感。不像荠荠菜婆婆丁和山野菜炸过后的水色黑味涩,有一股浓浓的中药味。

开水焯过,便可施展手艺制作各种菜肴了。

猫耳菜可凉拌。切后加蒜泥或蒜末,芝麻油,米醋(陈醋味怪,不用),糖,精盐,味精,辣椒油,(酱油发黑,破坏菜色,不用),调好口味,拌匀即食。其味清脆可口,佐粥最佳,亦可做下酒菜。可清炒,还可以和鸡蛋或腐竹一起炒。味道清新,颜色翠绿,口感鲜嫩细腻,色香味营养俱佳。也可做炖菜,炖豆腐,炖土豆……味道更丰富。如在面糊里加作料煎成菜饼,芝麻酱调蒜酱蘸吃,喝粥,则清香爽口,妙不可言!

老伴擅用猫耳菜做汤。鸡蛋汤,疙瘩汤……风味独特,看着诱人,吃起来更可口。白山逯成兄在网上看到照片说“此菜做汤甚好”,听其言便知是“行家”“同道”!

有吃过猫耳菜的人说,这种菜质地细腻,不适合做包子,然此说不对。我们用猫耳菜做了两次包子,味道特别鲜香。送给邻居,大家都说好吃。

当然,五十年前“饥荒”时吃猫耳菜是不择手段的——放入玉米面煮熟就是菜糊糊,掺入玉米面蒸熟就是菜窝头,做馅就能做菜团子,掺玉米面加水拌匀蒸熟就是“糠口”……最直接最天然的吃法就是生吃:没开花的猫耳菜,叶儿正肥嫩正水汪,剜来生吃,鲜嫩清脆,甜丝丝,清爽爽——就是有点牙碜,现在一说就觉牙碜。

总之,猫耳菜味道鲜香清甜,没有婆婆丁那么苦,也不像柳蒿有股蒿子味,实是野菜中的珍品。但是,猫耳菜却被淡忘被忽略了,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比如我,小时挨饿经常吃,但忘却了或者压根就不知道过它的名字!甚至连《北方野菜图片大全》《中国常见野菜及食用方法大全》也均没有记载。这真是不应该!

(郭培耘2016年4月16日于“淡墨书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