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忽视的人,如何爱自己?

 静易净明 2019-04-18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被忽视,可能会有以下情况:

父母忙碌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多子女家庭,父母分配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很有限;

父母彼此之间链接很紧密,让孩子有被排除在外的感觉;

……

但无论家庭上演着怎样的剧本,对于被忽视的小孩来说,他们的内心是会感受到孤单、无用甚至是恐惧。但是他们不会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地感受,即便是成年后也不会主动倾诉自己的不快和不幸。比起那些反叛、焦躁、将攻击性外化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容易将攻击性(痛苦)内化,这是残酷而又真实的自我写照,是他们对于自我的投射,即把愤怒、难过都藏在心里,而不会认为是别人或者环境有问题。

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他们可能将挫折转化为自我的贬低和压抑;再就是反向形成,把自己变成他人期待的样子,迎合、讨好;还有就是把自己和痛苦隔离开来,更愿意用逻辑、理性替代体验,如此来面对外界环境。

自我攻击的背后是恐惧,亦是期待

从客体关系的视角看,这些自我攻击,将痛苦内化的人内心深处有着很深的对客体丧失的恐惧。

婴儿一出生就带有各式各样的、难以控制的焦虑,克莱因的观点认为这来自于“死亡本能”。人在出生的时候死亡本能是很强烈的,对婴儿来说生存是核心,因为外界那些不稳定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被迫害焦虑的存在。

     

 摄影/Adrian Murray

婴儿自己是无法处理这些焦虑,就会把它们丢给母亲,而母亲本应该在婴儿所幻想的母性中要“遏制”这些焦虑,并且不会被攻击力量摧毁,这也就是比昂所说的“容器”的功能。通过母亲这个容器,将焦虑的、坏的部分转化成好的部分还给婴儿,帮助婴儿在内部建构好的客体、好的体验,以此来壮大婴儿的自我功能,对抗死亡本能。

但是现实中的母亲就像我们前面提及的那样,她们除了需要面对来自婴儿的焦虑之外,还需面对很多生活的其他压力,所以有的时候母亲未能承载住孩子的负性情绪,充当一个“容器”的功能,而在婴儿这里会被唤起无名的恐惧,他认为这是自己攻击了母亲后,遭受的惩罚——被抛弃。假如孩子在早年累积过多这种体验容易引发创伤,在成年后认为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是不能表达体验的,因为没有人会听见,没有人愿意和他建立情感联系。

当婴儿体验到客体丧失的焦虑时,他会选择将那些原始的、带有迫害性、压抑的焦虑全部自己消化,就如同自我惩罚一样。这一切都只为了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期待——不要抛弃我。孩子深深地,不顾一切地爱着母亲,把母亲看得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宝贵,所以在面临考验时,他想变得好一点儿,以期待赢得母亲以及母亲的爱和认同。

如何自救?

当我们体验到被忽视的时候,就会激活潜意识里无助小孩的感觉,这种感觉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内在,于是它会在我们的生命里一再重复。想要打破强迫性重复,就需要察觉自己潜意识的愿望是什么,使它们不再在暗处操纵你。而这个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不了,需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忙。

     

摄影/ Adrian Murray

在咨询关系中移情会很快呈现,来访者会“勾引”咨询师和他一起上演熟悉的剧本——忽视他,扮演他早年关系中的“坏”客体。那么在咨询中如何去帮助来访者呢?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的目标在于帮助来访者越来越从内在活出一个一致性的自我。和来访者共同创造一个关系,这个关系能让他们理解自己的体验,更多地去感受“在一起”,以及更深入地、更舒服地与他人相处。

这就需要咨询师启动比昂提出的“容器”理论,首先允许来访者表达负性情感,无论他的想法和感受可能会多么让人不舒服,咨询师对于它们都是开放的。这样的开放性会有助于来访者的内在整合;其次将这些负性的、难以想象的焦虑以一个更有序的、可容忍的形式反馈给来访者。如此循环往复,在一个安全、稳定的情景里,帮助来访者逐渐地放弃对母亲的幻想,还原母亲本来的样子,完成与母亲的分化,到外界去建立新的关系,这就是自愈之路。

作者:沈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