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病必求于本

 钟家台 2019-04-25

治病必求于本

地球上支撑生命的自然客观,概括起来不外天地,天有日月星辰之运行,地有山川河流之变化,上下气交、气化,形成寒暑往来、昼夜更替的生命环境,归结起来不外阴阳寒热。对于地球生命来说,阴阳是天地之道,是生命之道,是疾病之本,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为地球生命之常道,凡与生命相关联的所有事物,都不外阴阳。具体到活生生的人,阴阳则是生命之应的存在,是生命之神的阴阳,是生命之气的阴阳,神之正、气之和在“阴平阳秘”,神之躁、气之乱在阴阳之逆,故健康本于阴阳,疾病也本于阴阳。疾病状况下的阴阳之本,不同于健康状况下的阴阳之本,《素问·至真要大论》概括为病机,要求通过症状审察病机,以求其本,为寒热温凉的处方用药,确立治疗目标。

以病机为本的治疗,《伤寒论》概括为“随证治之”,俗称“方证对应”,指临床的治法、处方、用药和证候病机互补对应的治疗,对应性越好,临床疗效就越高,若能丝丝入扣,那就是“上工”了。“方证对应”中的“证”是病机性质的临床判断,“方”指治法、处方、用药、生活调护等治疗决策。

在中医药理论,病机有寒热虚实,中药有寒热温凉;病机有五藏表里,治法有解表攻里;病机有升降出入,方剂有升降浮沉,针对病机反应出来的生命之势,采用互补之“方”去治疗,就是“方证对应”。如病机为寒,说明生命之势不是阳虚就是阴盛,用热的方药去补阳气或祛阴寒,使体内阳虚或阴盛的态势得到改变,是“方证对应”;病机为热,说明生命之势不是阴虚就是阳旺,用寒的方药去补阴或泄阳,改变内在的阴虚或阳旺的生命之势,也是“方证对应”。“方证对应”是“有是证用是方”,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外感病开邪出路,内伤病因势利导等。

中医的病机理论,有四大层次:经典理论、基本病机、病病机和证候病机。有六个病机要素:病性、病邪、病位和病种、病形、病势。经典理论的病机修养,临床医疗的“辨症求机”思维,是衡量中医真假的基本标准。本者,病机也。不知病机,不明病机要素,不懂病机要素关系,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中医。

中医学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医学,建立在活生生的人及其多维联系的基础之上,具有自然完整性的客观特征。病机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之应的异常,有两个基本内涵,一是病,就是非健康的生命状态,二是机,就是疾病的生命机理。病,因为自然顺应性、社会适应性降低,是因应协调性紊乱的反应;机,五藏之神生克制化失调失控,阴阳之气升降出入失序失节的关键。病机,是丧失了“阴平阳秘”之和的生命本质,不是形态异常的概括,实验室里不存在,显微镜下看不到,只有在活生生的人才会发生。

活生生的人是天地气交中的人,是从春夏秋冬的风霜雨雪中走过来的人,是有饮食男女喜怒哀乐的人,是有生长壮老已、刚柔勇怯差异性的人。人的疾病,上与天文相关,下与地理相关,中与人事相关,在动态变化的不确定之中,隐含了亘古不变的生命规律,故活生生的人的病机,没有刻舟求剑式的标准,不能按图索骥,只有通过实实在在地“辨症求机”,在把握亘古不变的共性规律的基础上,去认识活生生的人的个性特征,既求其同,又存其异,才能形成现实之中的活生生的人的证候病机判断。

“阴阳神气”是中医学的基本观念,阴阳为其根本。阴阳不仅是生命形态之本,而且是万事万物及其多维联系和动态变化之本。疾病属于生命的非健康状态,不同于其它事物,“治病必求于本”的“本”,不同于“阴平阳秘”的健康之“本”,不同于天地自然的阴阳之本,是活生生的人不能顺应自然阴阳,不能适应社会变化,五藏“神气”因应协调性异常之本。疾病之本不离阴阳,与天之五运、地之六气相通相应,但有着非健康状态下的生命之应的特殊性。

病机者,活生生的人的疾病状态下的阴阳之本,与健康之本相区别,与自然天地之本有不同,在“神气”之阴阳的异常,其五藏之寒热,正邪之盛衰,外感内伤之差异,因四季昼夜、人事情感而变化。活生生的人的多维联系动态变化,病机性质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用药须知<内经>之法论》:“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明·张三锡《医学六要·病机部序》:“《内经》曰:谨守病机,尝谓人之生也,寒暑相荡,喜怒交浸,其变甚速,况乎所感有浅深,所发有轻重,良工精而候之,因其发动所由,乃辨名定经,溯流讨源,随机应变,始可以言治矣。”

活生生的人的病机是动态变化的,既具有规律性,又存在随机性,因应自然气候,因应社会环境,随个体德行修养而不同。病机不是病理,不是形态细胞、体液因子、细菌病毒在理论的映像,而是现实之中活生生的人的疾病本质的理性把握。活生生的人既不可能统一孕育、统一生产、统一生活,又不可能统一生存环境、统一气候条件、统一饮食规范,故人的生命本身是差异的人,人的多维联系是差异的联系。在活生生的人,规律性不能否定差异性、随机性,差异性、随机性不能脱离规律性,尊重自然客观的活生生的人,在分析病机要素,把握病机要素关系的同时,也就把握了规律性和随机性。

中医学把人当人的疾病观和医疗观,在病机的逻辑规范下从理论走向临床,不需要分离人之生命存在的自然联系,不需要分解人之形态关联的自然整体,理论的认识和临床的医疗,都建立在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同一性的基础上,因此,遵循中医病机,“治病必求于本”,“随证治之”,具有最大的生命安全性。但历史上的中医,不遵病机规范,不求疾病之“本”,拘死方而治活病,执症状而弃病机,不是用清热方药治疗寒性疾病,用辛温方药治疗热性疾病,就是实性之“证”反用补益之方,虚性之“证”反用攻下之药的情况,不绝于史,不绝于世,中华民族付出了十分沉重生命代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