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嘞戗菜刀”你有多久没有听到过这种叫卖声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一个扩音器几乎把所有的叫卖声代替了,闹市里的叫卖声已经慢慢远去,成为了一些人心中的独家记忆。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卖豆腐——谁要豆腐——”的叫卖声就已经唤醒了沉睡的乡村。爱吃豆腐的乡亲们就纷纷出来买豆腐,豆子过秤、划豆腐、称重,转眼新鲜的热豆腐已送到顾客手中,而后心满意足的返回家中。身后,“卖豆腐——谁要豆腐——”伴随着那清亮而又悠长的叫卖声,整个乡村活了起来。 这种市声又叫叫货声,是指商贩用各种形式叫卖自己的货物,是一种原始的广告形式。这种民俗方便易行,传承、流传于民间。老洛阳也不例外,小贩们走街串巷,货声悠悠,吸引顾客来买他们的东西。 01 货郎的拨浪鼓 “不楞不楞……”胡同口的拨浪鼓声响起来,“拿铺衬套子来换针线”吆喝声的尾音拖得长长的。我们知道这是货郎来了,迫不及待地跑出去,货郎的担子周围早围满了女人和孩子。货郎的担子总是散发着刺鼻的樟脑球的味道,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他的欢迎,找出家里用不到的旧棉絮、旧布、旧鞋,就可以从货郎担上换回些针头线脑,那些桃红柳绿鹅黄的丝线过不了多久,就在女人们灵巧的手下变成了好看的各色花鸟鱼虫图案,绣在枕头、鞋垫和小孩子穿的兜兜、虎头鞋子上面,惹来一阵赞叹。 拨浪鼓声给乡村的人们带来了一个外面彩色的世界的缩影,也给宁静的乡村生活溅起几朵浪花。 02 卖酱醋的铜锣声 每当听到街上常常响起的阵阵铜锣声,就知道那是赶着驴车下乡卖酱醋的来了,便急急地提了瓶子出来,打上几斤酱油或醋,有时候,还拿着碟子从他带的坛子里买几块豆腐乳。 卖酱醋的人的车上,拉着几个大的塑料桶,卖的酱醋是不用秤的,有个竹筒绑在长杆上做计量的工具,小的盛半斤,大的盛的是一斤。把酱醋从大桶里打出来,再用一个漏斗灌进我们的瓶子里。隔三差五下乡卖酱油醋的人,为我们的生活送来了便利,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点滋味。 03 赊小鸡的叫卖声 赊小鸡的人来的时候,春天就快要走了。 他们总是用自行车带了一个大大的浅篓子,里面是一团团毛绒绒的可爱的小鸡。当然,也有小鸭、小鹅什么的,都是可以赊的。 他们叫卖没有工具,到村里就满街上吆喝。“赊小鸡咧,赊小鸭”前半段悠长,后半段却急促地刹住。 陆续有人闻声从家里出来,他在街上把篓子摆下,掀开上面的罩网,立即被大娘婶子们围上了。女人们挑的很仔细,一只一只的挑,挑公母,也挑生命力强的,好成活。 赊小鸡的人先把名字记下来,谁家要了多少只,等秋后这些小鸡小鸭养大了,他再来收钱。 赊回去的小鸡,进了每家的鸡笼里,人们用小米或者窝窝头喂它们,看着它们慢慢褪去绒毛,换上羽毛,长出了尾巴。小鸡养好了当年就可以下蛋,人们把鸡蛋卖掉,到秋后赊小鸡的人来按照名单收钱的时候,从没有人赖过账。 在乡村生活的岁月里,街道上小商小贩的那些叫卖声,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虽然他们已经慢慢远去,但这些叫卖声永远是那个时代的烙印。 文字来源:网络整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