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从两则病例说起

 lsjxs 2019-05-16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左室壁增厚,通常不伴左室腔扩大,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HCM的心电图有哪些特征,一起来看看吧。

一. 病例资料

病例1

  患者,男性,17岁,因胸闷3个月就诊。磁共振检查显示近基底段室间隔和相邻前壁明显增厚,最厚处达31 mm,中段室间隔11~12 mm,左室侧壁10 mm。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增厚19 mm,左室后壁8 mm。临床诊断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

  图1. 该17岁男患者的心电图。

  图像解析:II、III、aVF、V4~V6导联上明显深窄的异常Q波,T波与Q波相反,V1导联上明显R/S波。

  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异常Q波。

病例2

  患者,男性,61岁,活动时胸闷、胸痛10年,有高血压病史20年。超声心动图显示左房44 mm,左室38 mm,室间隔18 mm,左室后壁17 mm;M型超声可见二尖瓣叶部分SAM征,左室流出道内径狭窄,可见收缩期高速射流,峰值流速3.6 m/s,峰值压差53 mmHg。

  图2. 该61岁男患者的心电图。

  图像解析:窦性心律,心电轴不偏,左室肥厚;I、II、aVF、V4~V6导联ST段压低,I、II、aVL、V3~V6导联T波倒置。

二.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表现

  绝大多数HCM患者的心电图会出现异常,但缺乏特异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左室肥厚、ST-T异常、异常Q波、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其心电图的主要改变如下。

1. 异常Q波

  异常Q波是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之一,常见于I、aVL、V4~V6导联。异常Q波往往深而不宽,深度>后继Q波的1/4,宽度<0.04秒,且同一导联的T波常是直立的,呈现所谓的'Q波与T波向量不一致'或室间隔肥厚劳损图形。这一心电图特点有助于鉴别HCM与心肌梗死(图1)。病程中Q波的振幅可增大或减小,也可由浅变深或出现新的异常Q波,不伴有动态的ST-T改变。这点也和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不同,表明HCM的异常Q波不是心肌梗死的反映。一般认为室间隔肥厚是产生异常Q波的主要原因。

2. ST-T改变

  ST段和T波异常是本病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其改变形态有一定特点。大多数病例呈现ST段水平型压低,少数为下垂型压低,一般无J点下移的上斜型ST段降低。在T波异常中,大多为T波倒置,且常呈现对称型倒置(图2),貌似'冠状T波',并且绝大多数有T波异常的患者同时伴有ST段压低。在有缺血型ST段压低和/或'冠状T波'的患者,除考虑冠状动脉疾病外,应鉴别HCM,特别是较年轻的病例。

  心尖HCM的T波改变另有特点:T波对称性深倒置,以V3~V5导联为主,呈现出TV4≥TV5≥TV3的改变;同时伴有R波振幅增高,以胸导联改变为主,呈RV4≥RV5≥RV3的规律。

3. P波异常

  有时II、III、aVF导联可出现高而尖的P波,不代表解剖学上的左房扩大,可能是房内压力增高的反映。

4. 左室肥厚

  左室肥厚也是常见的心电图改变,见于60%以上的患者(图2)。梗阻型患者的左室肥厚心电图发生率比非梗阻型高。

5. 传导障碍

  较常见的传导障碍有房室传导延迟、左束支或右束支阻滞,发生率低于扩张型心肌病。

6.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多发生在疾病的晚期,以室性早搏最常见,其次是房颤。因半数以上的HCM患者猝死,猝死的重要原因是心律失常,故识别心律失常非常重要。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可使病情急剧恶化,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增高猝死风险。

7. 电轴偏移

  大多数患者的QRS电轴在正常范围,30%的患者可出现电轴左偏,左室肥厚可能是引起电轴左偏的主要原因。电轴右偏十分少见。

  来源

  方丕华、杨跃进主编《阜外心电图图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