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说北京|老北京“三座门”的前世今生

 古稀老人赵 2019-05-19

点击上方“首都之窗” 可以订阅哦!

一提到“三座门”,很多老北京人都了解,它就位于故宫西北角,北海公园东侧,景山西侧,指的是大高殿南墙上的三座琉璃随墙门。“三座门”是规格极高的皇家道观,寻常百姓无缘进入,解放后它又被借用,这一借就是60年。那么这座大门后面,到底发生过什么事?

趣说北京|老北京“三座门”的前世今生

民国年间的大高玄殿全貌

大高殿也称大高玄殿,是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明清皇家道观。大高玄殿是明清规格最高的皇家道教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嘉靖皇帝专门做醮供(可理解为“祭祀”的意思)的地方。大高玄殿东西宽57米,南北长264米,占地面积大约1.5万平方米。据史书记载,神殿建成之后,百官斋戒、行香、禁刑屠十日。大高玄殿作为“每岁大旱,则建醮祈雨,遣官礼拜”之所,平民不得出入。

趣说北京|老北京“三座门”的前世今生

“三座门”清代老照片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据清宫档案记载,法军占领大高玄殿十个多月,大高玄殿的建筑和陈设文物遭严重破坏及掠夺,大批雕像、法器、经卷被法军抢走。辛亥革命后清廷将大高殿收回,1924年,清朝逊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大高玄殿被移交给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1925年,交由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管理,1950年被有关单位借用,直到2010年才归还故宫。

趣说北京|老北京“三座门”的前世今生

俗称“三座门”的北京大高玄殿三座牌楼

大高殿前原有牌楼三座,形成牌楼院,牌楼是四柱九楼不出头式样,楠木立柱粗大,没有戗柱,所以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大高殿的牌楼——无依无靠”。牌楼的匾额也很可观,南牌楼南面匾额为“乾元资始”,北面为“大德曰生”。西牌楼东面匾额为“太极仙林”,西面匾额为“弘佑天民”,因避讳乾隆名字,“弘”少一点,庚子年重修后这一点又恢复了。东牌楼西面匾额为“先天明境”,东为“孔绥皇祚”,东西牌楼匾额相传为严嵩所题。牌楼东西侧靠南还立有“王以下官民人等至此下车马”的下马碑,典型的清代用语。明代的原刻则是“宫眷人等至此俱下车马”,也说明在那时此处是只有宫里人才能来往的禁地。

趣说北京|老北京“三座门”的前世今生

正门内的两座习礼亭,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

大高殿门前两侧各有习礼亭一座,玲珑繁复,为元代宫殿角楼遗构,亦堪称故宫角楼蓝本。可惜的是,1955年,东西牌楼被拆除,1956年拓宽景山前街时,南牌楼与两座习礼亭均被拆除,只剩大高殿三座门还守着无声的过往。

供稿:李哲,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