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修经基础篇》(十六)——为道日损

 果果w65k9gp8te 2019-06-08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依照道的法则治理天下,就可以使得国家太平安定,就可以把战马牵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而不依照道的法则治理天下,就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只能在战场的郊外生下小马驹。

老子本章依然论述“战争”的危害性,其中以“马”为意象,来表征战死沙场的生灵,另外谈及战争本身的残酷,老子以“怀孕的母马”都只能在战场上“生小马驹”,来形象说明战争给生灵带来的悲惨局面。此句中“”字,意为“退回”,“”字意为“耕种”,“却走马以粪”即可译为“退回战马去田里耕种”。在众人的印象中论“耕地”自古以来都是“牛耕”为主,对于“马耕”可能很多人都鲜有所知。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年代,从历史记载上来看,老子应该是第一个提到“马耕”这种社会生产形式的人。在其后就是西汉,也有过“马耕”的相关史料记载,根据《盐铁论》卷三《未通》记载称,“农夫以马耕载”、“行则服轭,止则就犁”,意思是说“农夫用马来耕地”、“行军打战时用以拖拉战车,打完战后就用以耕犁”。所以说“马耕”确实是古代一种生产形式,这也能说明,古人对于“马”,不仅仅是用于战争,也用于农耕。因此老子在此借马的“处境”来论述“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时的差距,警醒统治者,应该安守天下太平之道,实行无为之治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因此只有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才是永远的满足。此处可类比于《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家对于“知足”看得十分重要,有道之士抱朴子曾说;“知足者则能肥遁勿用,颐光山林”,知足的人往往能够隐遁不被他人所用,韬光养晦于山林之中。这正与老子所提倡的“清静无为”相契合,不争不显才能够保全自身,不贪不念才能永久满足。

《老子修经基础篇》(十六)——为道日损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出门户,便可以知道天下大事;不望窗外,便可以认识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他向外奔走的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也就越少。常言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此句表面上是在夸赞秀才的知识渊博,实质上是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此章老子并没有提到“读书”的相关理论,甚至整部《道德经》对于“读书”修身也并未多提,反倒强调“绝学无忧”、“绝圣弃智”的观念。

当然老子并不是反对读书做学问,而更是强调一个“自然”的状态。古往今来,读书做学问的人,有几个是真正不为名,不为利,而只是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的呢?当读书做学问演变成为功利性的目的时,那就丧失了其本质所在。因此老子在本章论述的“不出户、不窥牖”而能知晓“天下”“天道”,主要还是来自于修行者自我内心的观照,也就是“悟道”的过程,一个人若真能达到“清静无为”的地步,他便能够抓住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所谓“触类旁通”也是这么个道理。悟透“大道”,并不需要走多远的路,走的越多,看的越多,反倒越会迷惑,一个不会总结的人,经历再多也是无用。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感知,不察看却能明晓,无为却能成功。此处的“”通“”,意为“明晓”。根据老子“多则惑,少则得”的观点,圣人的修行不会执着于“物”,而是应从于“道”,世人弄不明白事情发展的根本,执着于空相做了很多无用功,而圣人回归本心,体悟万物,找到万物根本的法则,则本立而道生。

《老子修经基础篇》(十六)——为道日损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求学要一天比一天增加见识,求道要一天比一天减少智巧。减少再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老子在此将“求学”与“求道”做了绝妙的对比,他认为“知识”这个东西,是需要一天天慢慢累积的,快不得也慢不得,而“道”这个东西,想要弄明白它,必须通过减损的方式去实现,这里减损的东西是缠绕在我们心上的“欲念”和“情感”。

老子早在《道德经》第十九章便提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体并非是实体,而是运行于冥冥之中不可名状之物,只有用我们的智慧才能看见它的“大象”、听到它的“大音”。当我们内心真正摆脱了“物欲”的捆缚,我们就能够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从而掌握住了万物运行的核心法则,就能达到“无所不为”的地步。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干涉人民生活为根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令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此章可照应于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真正好的统治者,应该是不为百姓所知的统治者,百姓都甘愿臣服于这样的统治者。

综上三章,老子分别论述了“知足常足”、“不为而成”以及“为道日损”。在第四十六章,老子以“”为意象论述了“战争”的惨痛,借此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警醒统治者要知足、无为;在第四十七章,老子叙述了“知天下”和“见天道”的方法,不是“出户远行”也不是“窥望窗牖”,而是回归本心,内求诸己;第四十八章,老子对比提出“为学”和“为道”的不同方法,重点强调“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理念,倡导君主“以无事取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