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4岁。体检偶然发现脾脏占位,无症状。 病理结果:脾淋巴管瘤 小 结 淋巴管瘤常由于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原始淋巴囊不能向中央静脉引流,正常分化良好的淋巴结构异常或未能与正常引流通道建立联系而隔离的淋巴管或淋巴囊异常增生扩大所致也可以继发于外伤或手术引起的淋巴管损伤,导致淋巴液引流不畅最终发展而成。 脾脏淋巴管瘤由囊状扩张的淋巴管构成,为一种脾良性肿瘤,是由先天局部淋巴管发育异常所致,由于阻塞使包膜下小梁及小动脉周围的淋巴管不断扩张,呈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及囊状,脾淋巴脾脏淋巴管扩张程度不同,组织学上将其分为3型:单纯型(毛细管型)淋巴瘤,以毛细血管样的薄壁淋巴管扩张为主;海绵性淋巴管瘤,由较大的淋巴管构成;脾脏淋巴管瘤一般无临床症状,是否出现症状取决于囊肿的大小和数量。 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应与以下9类疾病相鉴别: ①脾囊肿。多为单一囊状结构,少有分隔及分叶征象,囊壁、间隔无强化; ②脾囊性淋巴管瘤(水囊瘤),最多见,常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囊性病灶,边界清楚,囊壁菲薄,囊内密度均匀,CT值与水接近,囊壁轻度强化; ③脾包虫病。多合并肝包虫囊肿,其特征表现为大囊内可见子囊,囊壁钙化,囊内间隔及囊壁无强化; ④脾脓肿。脓肿壁有明显强化及壁外水肿,临床有寒战、高热及白细胞计数增高; ⑤脾囊性转移瘤。CT表现为多发类圆形囊性或囊实性病灶,壁常不规则增厚,可有壁结节,典型表现为“牛眼征”,多同时见肝脏或其他脏器转移; ⑥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表现极为相似,但海绵状血管瘤注射对比剂后明显强化,而前者仅表现为囊壁强化; ⑦血管淋巴管瘤(脉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与血管淋巴管瘤影像学鉴别较难,均呈“蜂窝状”改变,即有分房改变,增强间隔强化,确诊有赖病理; ⑧脾结核。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或低密度病变,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CT值为25~45 HU。少数病变可有环形强化,并多伴有其他腹腔脏器的结核浸润。陈旧脾结核表现为多发针尖样钙化影; ⑨伴有囊变的脾梗死。典型表现脾三角形低密度区,基底位于脾脏外缘,尖端指向脾门,边缘清楚。 下列征象对脾脏海绵状淋巴管瘤有一定诊断价值: ①临床多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腹部不适,体检中发现;②病灶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改变。灶内可见分房、间隔有重要诊断价值;③灶内呈液性低密度区,囊液CT值稍低;④囊壁及间隔增强后动脉期及门静脉期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具有鉴别意义,有利于定性诊断。 |
|
来自: zskyteacher > 《消化(包括腹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