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牛的两个短板

 亲斤彳正禾呈 2019-06-25

作者丨张德昭

来源丨快速消费品精英俱乐部

首先必须得承认:蒙牛700亿的体量以及30亿的利润,这个数据拿到国内快消品行业也是屈指可数的;再加上乳品行业的强劲增长和所谓“消费升级”的红利,其后续生意表现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甚至说,即便其市场策略上不做大的改变、按照目前的状况稳定经营,变成一家纯粹“销售导向”的公司,也基本上不会影响到蒙牛的整体市场地位——毕竟,尽管在奶粉和冰淇淋领域竞争者众多,但在规模最大的液态奶市场,“伊利&蒙牛”的双寡头局面已经形成,基本不会有再大的变化。

但是,如果与行业龙头伊利对比一下,蒙牛还有哪些可以精进的地方呢?

笔者翻阅了蒙牛2014年-2018年的财报,并与同期伊利财报的一些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至少有两个地方是需要再深入探讨的——或者,我们可以看做是两处“隐忧”。

一,液态奶毛利率管理稍逊一筹

需要事先说明的是:

1,奶粉业务并不是蒙牛的强项,而且雅士利的亏损还经常拖累蒙牛整体的财务表现;而冰淇淋业务整体占比不高。这两块业务不适合作横向对比,对蒙牛而言并不是很“公平”;再者,在2015-2018的这4年时间里,蒙牛的分部(税前)利润表现极不稳定:除了液态奶之外,其他业务税前利润都是亏损的(2018年奶粉税前盈利),见下图所示标黄颜色为盈利~重点讨论液态奶也是出于对核心产品稳定盈利能力的考虑;

2,净利润的影响因素很多,各种行销费用、管理费用,甚至政府补贴等等“非经常性损益”;所以我们来考虑“毛利率”这个更能反映“盈利潜力”的指标。

蒙牛2014年-2018年的财报中,并没有明确标明各个事业部的毛利率(而伊利的财报中对各个事业部的毛利率是分别明示的);为了方便比较,笔者采用一种方法来“推估”蒙牛液态奶的毛利率。思路如下:

(1)公司整体毛利率=事业部1毛利率*事业部1业绩比例+事业部2毛利率*事业部2业绩比例+……+事业部n毛利率*事业部n业绩比例;即:各事业部毛利率乘以各自的业绩权重,再求和,就等于公司毛利率~

(2)2014-2018年期间,假设蒙牛的冰淇淋、奶粉及其他业务的毛利率与同时期伊利相同品类的毛利率一致~这样假设当然会有误差,但是一来相同量级的企业同类产品毛利率不会差距悬殊,二来冰淇淋、奶粉业绩占比不大,即便毛利率预估上的差异也不会对公司整体毛利率有太大的影响(注:整体毛利率为已知数值)~所以这个假设,笔者认为,至少可以用于趋势判断。

为了验证上述的(1),我们拿伊利的数据来作为检验(注:伊利的分事业部毛利率是已知的),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由(1)所计算出的“权重毛利率”(标黄颜色的部分)与公司实际的毛利率(标绿颜色的部分)符合的很好。

而蒙牛历年整体的毛利率已知,冰淇淋、奶粉等业务的毛利率假设与伊利一致,由此可得出2014-2018年蒙牛液态奶的毛利率如下图(标黄颜色的部分)

整理一下,如下图

因为推估出来的数字有误差,所以不必纠结于上面表格中的具体数值;但至少有一点:蒙牛液态奶的毛利率管理,与伊利相比还是有差距。

特别是在2015年,蒙牛财报中明确提出“2015年是中国乳业充满挑战的一年,原奶供给过剩……”我的理解是:在上游原奶过剩的背景下,蒙牛当年液态奶的毛利率(包括整体毛利率)较伊利仍有一定差距,要么是它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还有提升的空间,要么就是蒙牛自己的产品线结构对毛利率的提升效果有限。

谈到产品线结构,不得不说一件事:蒙牛之前在液态奶上的优势,从2014年开始被伊利反超,如下图所示

而这个时间节点,正是伊利推出安慕希并持续火爆的阶段。

所以这里面又有一个隐藏的问题:蒙牛是不是在产品策略上自此开始处在一种“跟随”的状态,今后很难再掌握主动?

二,用于销售的费用比例逐年增长,且增速高于业绩增速

从上面两个图可以看出:在2014年-2018年期间,蒙牛用于销售的TP费用比例,从12.8%一直上涨到17.1%,而伊利TP费用比例持续稳定在10%-11%;相反的,伊利用于消费者的费用A&CP(广告和促销)的比例,从8.5%增长到13.8%,但是蒙牛这个费用比例一直没有超过10%~打个比方的话,在这5年间,伊利是“消费者导向”的,而蒙牛是“渠道导向”的。

特别是,蒙牛的TP费用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业绩的增速,如下图所示:

换句话说:花出去的钱,并没能带来(一级客户的)业绩,而是一直在帮助一级客户分销库存。

蒙牛自2014年财报明确提出所谓RTM项目(Routeto Market,所谓的通路精耕),而这5年间TP费用的增长或许可以看做是这个项目实施的表现。但同样在持续推进“乡镇工程”的伊利,为什么TP费用的比例控制的如此稳定?在这件事上,蒙牛与伊利的差距在哪里呢?

从销售费用比例、消费者费用比例、业绩差距这几个指标上,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出如此的一番图景:伊利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消费者环节,靠消费者拉动来“反哺”通路,实现良性循环;蒙牛在通路投入了(相比自身业绩)更大量的资源,但依旧比较吃力,处在“事倍功半”的状态,或者说是在努力补上对渠道控制的“欠账”。

综上,尽管从总体上看蒙牛的业绩表现依旧十分光鲜,但如果不能很好的至少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那在笔者看来,蒙牛将一直处在一个“市场跟随者”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