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病篇六

 longkill 2019-07-01

​二六三:「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这是刚开始表热进入阳明的主证,刚开始太阳病的时候,发汗就去掉,在发汗的同时病进入阳明了,病人流了汗,汗出来了烧却没退,烧是蒸蒸发热者,一阵一阵的上来,就知道这是在胃里面,就在十二指肠的地方,所以调胃承气汤主之,就是刚开始起阳明证的时候。

二六四:「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

    伤寒应该发汗解掉,如果病人刚好吃坏肚子,吐,嘴巴一吐,吐出来的黏液,黏黏的,就是湿,如果湿去掉了,可是燥没有去,所以还是调胃承气汤主之。因为腹胀满者,肚子还是胀满,代表大便还堵到,不管是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肚子一定会有胀满,因为里面有堵到大便,只是堵到小肠或大肠,位置不一样,所以处方也不一样。

二六五:「太阳病」 若吐,若下若发汗 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

    太阳病解表就好了,结果攻下,吐,发汗,就是津液伤到了,小承气汤的腹满一定在少腹,「关元」一带。

二六六: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轻,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舆「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矢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脉弱,代表表虚了,无太阳柴胡证,太阳证看不到了,少阳证也没有了,代表邪入里了,如果邪入少阳会往来寒热,病人烦躁,心下鞕,胃里面胀满,胃里面硬硬的,会烦躁代表胃已经生燥了,伤寒的时候,在表上看到的是寒,这寒传到肠胃来的时候,会变成热,原来里面就已经很热了,再进入会更热,津液就会丧失掉,病人就会烦躁,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先去攻他的大便,至五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五六日再给他小承气汤,还是不大便,若不大便,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矢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初头鞭,后必溏,就是湿太盛了,免疫系统、抵抗力、营养都是来自于中焦,当伤寒的时候,表热走到里面来,胃已经虚掉了,热就是发炎,热一下来,发炎的更厉害,炎一定往上走,所以有后来变成脑膜炎等,人的身体是密闭的腔,热力往上走,胃就缩小,脾脏就横逆过来,脾湿就过来了,就堵在这了,所以有初头鞕,后必溏,刚开始大便是硬的,后来大便是溏的,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大便只要有溏,里面一定有湿,不要去攻,给小承气汤就好了,要确定他小便利,代表湿已经有地方渲泻了,代表大肠裹面全部化热了,所以大承气汤证的小便还是利的,矢定鞕,因为小便利出来,脾脏的湿已经完全没了,才可以用大承气汤。其实这里小便少、腹满便溏的症状,就是有湿在里面,可以五苓散与大承气汤合用。

    有时候病人讲不清楚,可以看病人的舌头,舌头上口水津液很多,代表湿很盛,如果很黄,代表湿且热,如果苍白的就是寒而且湿,如果舌头已经干掉了,表示肠里面干掉了,大承气汤的舌头干干的,里面没有津液了,舌苔有时候严重到都翻起来了,湿在里面下利的时候,一定抱着肚子,如果按压下腹部会痛,就是大便干在裹面了,如果按压不痛,就是湿在肠子里面,表示大便还没有干燥。

二六七:「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太阳表证传热的时候,已经变成没有寒证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眼神已经痴呆了,高热了,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身微热因为热都在里面,此为实也,急下之,赶快下,再不下危险了,这是脑膜炎先期的预兆,用承气汤或白虎汤,所以脑膜炎的病变在阳明篇也可以治。

二六八:「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时候已经燥热了,汗流很多了,就要速下,所以只要确定是大承气汤证,就要速攻,不要怀疑。这就是急下存阴的观念。

二六九: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整个腹部胀满已经大痛了,大承气汤证痛的时候,到不要按都会痛了,赶快攻,不攻的话,运气好转盲肠炎,运气不好的脑膜炎。

二七〇: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什么叫减不足言,肚子胀满,摸到燥屎了,大承气汤攻下去后,病人有舒服点,但是还是胀满,就是先前开的大承气汤太轻了,要开重一点,所以这条辨讲的就是大承气汤剂量不够,要再用大承气汤。

二七一:「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如果单纯的阳明少阳合病是大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是小柴胡汤,阳明病的时候脉一定大,少阳病的时候脉一定是弦,为什么必下利,病进入少阳的时候是胆,病随胆汁分泌出来,进入阳明腑病的时候,等于肠子发炎,如果单纯阳明热没有少阳证,热到最后就变成燥屎,津液就没了,所以有胆汁在里面的时候,因为胆汁会帮助消化,所以胆汁因病而分泌太多,就一直在下利,下利的时候会看到青黄相间的浊物。

    何谓「克」,脉完全弦的时候,就是木盛,木会克到土,少阳脉大于阳明,就叫作「克」,何谓「贼」,如果脉大,阳明脉盛,土会反侮辱到少阳,反侮就叫做「贼」。

    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阳明少阳合病应该是脉弦又大,这是正常的,有的时候脉很弦而不大,有的时候脉很大又一点点弦,都是不正常;阳明少阳合病的时候,只须大柴胡汤就可去掉了。确定没有少阳证,只有阳明证的时候,才会用承气汤。

    脉滑而数者,摸到病人滑脉代表有实,数脉代表有热,滑脉就像摸拉动中的绳子一样,实就是有东西,所以病人如果身上有长东西,摸到的脉就是滑的,弦脉的滑,代表长在淋巴系统裹面,像腋下或腮下或甲状腺或胸,如果脉大而且滑,就是肠子里面堵到了。

二七二:病人无表里证 脉浮数者 虽发热六七日至七八日,勿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病人表证里证都没有,没有寒热,大便也正常,但是脉又浮又数,浮是表,数是代表热,可是病人又没有症状。先不管他,没有关系的,假令已下假如已经被攻下了,脉数,不解,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如果已攻下而仍然脉大,大便仍有问题,表示有瘀血用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如果大便出来有血,有的可能是痔疮,可能是内痔,不开刀生完小孩的太太,大部份是内痔,临床上看有痔疮女人比男人多,压「孔最」或「承山」,会有压痛点的就有痔疮,另种造成大便脓血的,就是血里面热太盛,血裹面的津液太少,血一但过热必叛离经道,造成血管破裂,血跑到腑里面去,所以大便出来有血,大便有脓血的时候有白头翁汤可用。

二七三:「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于寒湿中求之。

    病人本来是伤寒,如果单纯伤寒,麻黄汤发汗就好了,可是病人有湿在里面,麻黄汤一发汗、汗发的只是表证,可是里湿还是没有去掉,湿是脾脏,脾是土黄,是阴黄的,发汗是从肠胃的津液来的,因为发汗带动了裹湿,湿一上来,所以看到黄;寒湿的时候,方剂有「朮附汤」和「五苓散」,都是可以去寒湿的。

二七四:「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身黄如橘子色,就是阳黄表示热,小便不利,腹微满者,湿无法宣泄而紧于少腹,湿堵到了,小便不出来了,此热湿并结下焦,则用茵陈蒿汤主之。

二七五。「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栀子蘗皮汤」主之。

    黄柏能清下焦的药,中医的热就是西医的炎,如尿道炎常常用黄柏,栀子能去上焦的热,黄芩、黄连、甘草能去中焦的热,所以栀子蘗皮汤是另外一个去黄的药,和茵陈蒿汤不一样,茵陈蒿汤是大便湿堵在肠子里面,所以茵陈蒿汤有大黄,这栀子蘗皮汤的热是瘀在三焦里面,上焦、中焦、下焦的热瘀在三焦油网里面,所以是淋巴系统发炎了,栀子蘗皮汤的病人小便利,腹部胀满,茵陈蒿汤是瘀热在肠子里面。所以茵陈蒿汤有小便不利,所以这是两个阳黄的方子,病人全身发黄,肚子很胀,大小便不利,就是茵陈蒿汤,大小便很正常,肚子也没有胀满,就是栀子蘗皮汤,这两个方都是比较寒凉的,所以是栀于蘗皮汤常常也用在眼睛的洗剂,眼睛赤痛发炎,栀子蘗皮汤煮好后,沼滤网滤过,洗眼睛用的。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眼球黄赤热痛甚者,洗之有效,所以栀子蘗皮汤可以用来洗眼睛。

在伤寒里面一共三个方子,治疗全身发黄发高热者:

1、无汗,病人没有汗的时候,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病人有汗且实热在里,就是茵陈蒿汤。

3、无表证无里实而身发黄,栀子蘗皮汤。

栀子蘗皮汤方

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栀子用二、三钱,炙甘草一钱,黄柏二钱,胖子用栀子用到三、五钱没关系,栀子和黄柏的剂量相等,为什么甘草要炙过?因为药下去,要同时能够停在上焦、中焦、下焦,如果炙甘草没炙过,上焦还没清,栀子已经跑到下焦去了,所以用炙甘草在中间的时候,让栀子停在上焦,黄柏清利下焦。

二七六:「伤寒」身黄发热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为什么用「麻黄」?因为表寒束到了,热没有办法渲泻,湿热没有出路,造成全身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除了身发黄在用之外,最常用在疥癣、皮肤科。经方中另外一个常用在皮肤病的药方是麻杏薏甘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   赤小豆一升   连翘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大枣十二劈  生梓白皮一升去节   生姜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八味,以潦水一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按:无梓皮,以桑白皮代之。潦水即雨水所积于小池沼中之水。

    麻黄解表,所以麻黄一定要加杏仁,赤小豆本身能去湿去热,所以腹膜炎用赤小豆很好,连翘也就是连翘,连翘清上焦的热。因为连翘入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肤毛孔拉起来黏答答的,都可以用这方子,生梓白皮现在找不到了,改用桑白皮。麻黄用二钱,当皮肤病有化脓的时候,我们不用到麻黄,因为麻黄是发阳的,所以过到疮疡下陷的时候、可以用到麻黄。赤小豆可以大剂的用,用量一两,赤小豆可以去湿,所以经方中的赤小豆当归散可以用来治疗痔疮化脓,遇到痔疮兼有便秘的人,可以再加上一些仁剂,例如柏子仁,麻子仁等把大便软化,来帮助痔疮收口。连翘用二钱,杏仁可以跟麻黄等量,杏仁如果跟麻黄等量的用,麻黄五钱一两的用都没事,桑白皮跟赤小豆一样,重用;这八味,以潦水一升,潦水就是雨水所积的。中医的观念,下雨的时候,屋檐滴下来的水不能喝,有毒,因为没有经过沉淀,盆子接了,沉淀后上面的水就是潦水,按物性,这水来自天上没有根,太阳出来又容易干枯,这是韩愈说的,没有根它就能发散的很快,而且很容易干掉,所以皮肤湿黏黏的,又痒,就是标准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因为自来水有水气,汤剂容易利于湿,湿会更盛,潦水不利于湿利于去热。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咳钦,肿满者,加「腹蛇」有奇效。「生梓白皮」采用不易,今权以「干梓药」或「桑白皮」代之。腹蛇过去是皮肤病很好的药,中药房买的时候,腹蛇是呈盘状的,因为药房把蛇腹卷起来干燥的。

以上讲的是阳明证。

所谓「阳明证」,发热,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治之。「茵陈蒿汤」为治发黄之圣药,「栀子」除胃热时候,通小便,「大黄」荡涤肠胃郁滞积热,古法配合之妙用如此。古代分黄疸为阴黄和阳黄,黄如橘色,亦如黄色鲜明者,为阳黄;黄如黯酱或黄色不明润者,为阴黄。

阳出血和阳阻塞,胃之神经痉挛或胃肌弱等,所以有「阳明病」之蓄血症。大便秘结不行,有黑色大便,古代早巳发明灌肠及润导,如「猪胆汁灌肠」及「蜜煎导法」,肠液枯之脾约「麻仁丸」,治瘀血毒之「抵当汤」或丸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