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文化:古代时的变白玉钺是用来做什么的?

 千冰室 2019-08-03

钺与斧虽然名字不同,但有着相同的形状,它们是直面为打击重点的工具或武器。后来,人们把用砍树的工具称为“斧”,用来处罚别人,或者代表权威的工具称为“钺”。它与玉器或青铜的制作无关,也与大小无关。玉钺由三部分组成,主体为钺,上端和下端为柄,顶部和底部装饰是可有可无的。

这种玉钺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钺的左上角雕刻了一个浅浮雕图案,其中一个戴羽冠的人骑在一头野兽身上。在另一个玉琮上也能看到同样的图案。它的细线和复杂图案是前所未有的。古代工具不可能在硬玉上刻划绵密的线条,所以硬玉上只有简单的纹饰。在良渚文化的人发现,用火高温烘烤后,玉石就能变得柔软,这样一来就可以进行雕刻。玉钺就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的。除了神兽复合图,浮雕中的鸟也雕刻在了左下角。在钺的右边靠中间一点的位置钻了一个洞,应该绑在把手上。这个洞很小,只能穿过绳子,绑起来可能不是很结实,所以可以判断它不是一个实用的器具。           

玉钺磨得很细很光滑,没有锋利的边缘,也没有使用的痕迹。在腐朽的木柄上,有100多颗带有朱砂纹和镶嵌的小玉粒。它全长大约有80厘米长,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单手把握的象征性的仪式器皿。从上面的现象,我们可以大致确定,这把玉钺的主人是掌权的王者。如今,我们根据墓葬的位置,钺被放在下垂的左手中,其身份不是现代人猜测的,我们是可以从文献中确认其身份的。《尚书·牧誓》描写了周武王克商后,“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在《诗经·商颂·长发》中,咏怀商汤克夏,对杖钺秉旄有着相同的描述。所有这些都表明,王者左手拿钺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                    

王权是一种地位高于其他地位的象征。只有在社会有了阶级之分才有的事。据中国的传说中,黄帝在4800年前打败了炎帝,在天下统一后建立了一个制度。制作不便于打仗的垂地长衣服,并在衣服上面刺绣,以表明人民不再有战争,可以放心的生产养息。这个玉钺制作的时代,大约在黄帝同一时间或晚些时候,此时的部落纷争已经扩大,不仅是战争,而且还有了惩罚的行为,部落的族长就是掌握刑法的人。我们可以想象良渚的王头戴羽帽,身穿刺绣长衣,胸前挂着一串玉石饰物,左手拿着玉钺,右手拿着白旄,气势恢宏地指挥着战争的画面。                                                                             

良渚文化是近数十年才发现的一种重要文化类型,它是以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遗址命名的。它覆盖浙江省北部,江苏省南部。它始于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200年之间,全年从事水稻种植。虽然该遗址的陶器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最著名的是大型墓葬随葬玉器的质量和数量前所未见。                                 

墓葬中出土的玉琮、玉璧高达57件。超大型墓所出玉器也都是真玉,而较小型的就是真假参半的。由此可见,在当时不仅有一套确定墓葬等级的系统,而且还有一套鉴别玉器质量好坏的技术。也许当时的社会是朝着国家组织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简单的氏族社会发展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