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证心悟|四逆散的临证应用

 自在飞花1967 2019-08-19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组成。现代多宗吴琨“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不温耳”及《医宗金鉴》“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之说,而主治阳气郁结于里之“热厥证”。笔者认为以上认识均有牵强附会之嫌,实质上四逆散为疏肝理气止痛良方。《伤寒杂病论义疏》将其列入少阳篇,谓:“少阳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痛甚则呕逆,此为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笔者认为这条方证比“少阴病四逆”、“热厥证”更符合临床实际。在临床上使用四逆散多年,至今尚未遇见里有热结而出现四肢厥冷者。真正因里热炽盛引起的四肢厥冷,则可用白虎汤主之,腑实则用大承气汤。以药测证,疏肝理气实为四逆散之主要功效。据此,应更名为柴芍枳甘汤更为贴切。

笔者在临床上用柴芍枳甘汤时,常用枳壳易枳实,因柴芍枳甘汤多用于肝胃气滞、胀满疼痛之症,这类病证多为内伤杂病,特别以妇女为多见,因其病体多弱之故。枳实性重,主沉降下行消坚,多用于新病体实之人,不宜久服。枳壳性和缓,主升,多用于久病体弱之人,可以常服。其剂量为柴胡、枳壳各15g,白芍20g,甘草10g。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枳壳理气宽中为臣,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为佐使。以该方加味广泛用于肝胆、胃肠气滞疼痛,疗效显著。胁胀痛者加香附、木香、延胡索、川芎;有热加郁金、丹皮、栀子;胸痛者加瓜壳、郁金、延胡索;胃脘胀痛、干呕、呃逆者合小陷胸汤,胃脘痞满疼痛者合半夏泻心汤,肝郁脾虚、胃脘胀痛者合香砂六君子汤;黄疸加茵陈、栀子、大黄、板蓝根、郁金、山楂、麦芽;腹痛腹泻者合痛泻要方;妇女水肿、小便不利者加白术、香附、泽泻、桂枝、益母草;腰胀痛者加香附、木香、续断、小茴香;阳痿加川牛膝、蛇床子、淫羊藿、丹参、当归、香附、小茴香、蜈蚣。另外,胆囊炎加虎杖、郁金、木香、山楂、麦芽;胆石症加金钱草、鸡内金、虎杖、郁金、大黄;胰腺炎加大黄、半夏、黄芩、木香;胆道蛔虫加川楝、乌梅、蜀椒;阑尾炎加黄柏、丹皮、桃仁、苡仁、大黄。

病案举例:

例1:唐某,女,67岁,2000年5月3日初诊。患者上腹部隐痛3年,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服用吗丁啉、颠茄片、丽珠得乐等无明显疗效。刻诊:上腹部隐痛,喜按,时有呃逆,食谷不香,纳少,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大便溏泄,日2~3次,口干喜热饮,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脉弦。证属脾虚肝郁,治宜健脾益气,舒肝和胃。处方:党参、柴胡、枳壳各15g,白术、茯苓、白芍各20g,陈皮12g,半夏、木香、砂仁(后下)、甘草各10g,黄连6g,2日1剂。以水1500ml,煎取500ml,煎2次,每日分3次服。6剂后,腹痛减轻,饮食增加,呃逆已除。仍用前方去黄连加丹参15g再服4剂,腹已不痛,大便正常。予香砂六君子汤善后,服10余剂。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例2:杨某,男,37岁,2001年8月24日初诊。患者胃脘部阵发性隐痛半年余,曾服用胃舒平、胃必治、阿莫西林胶囊等疗效欠佳。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现症:上腹部胀满隐痛,阵发性发作,呃逆,饥饿时疼痛更甚,大便结,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和胃。处方:柴胡、枳壳、瓜壳各15g,白芍30g,半夏、木香各12g,延胡索20g,黄连、甘草各10g。煎服法同例1。4剂后胀痛、呃逆缓减,仍用上方加乌贼骨15g,6剂,诸症消失。嘱其禁食辛辣、酒,甜酸、生冷、硬食,随访至今未复发。

原载 刘世峰《传承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