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盗墓贼擦肩而过的燕国金器

 七烟 2019-08-27

上世纪60至80年代,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燕国都城燕下都进行了全面勘察和部分发掘。位于燕下都西城中部的辛庄头墓区30号墓出土了大量陶器、铁器、铜器、金器、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尤以80余件金器最为耀眼,目前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据了解,当年发掘时,在深近2米的墓室西侧中部,发现了直径约1米的盗洞。在深约3.2米处发现椁室,从椁室四角的红烧土及塌陷情况看,当年的盗墓贼在盗掘这座墓后,放火烧了棺椁。墓室西侧的文物全被盗墓贼扰乱,无法得知下葬时那些器皿的摆放情况。因盗掘时墓室东侧发生塌方,盗墓贼最终放弃了盗掘,文物得以幸存。

这批金器多为饰件,有长方形饰5件、带孔半球形饰6件、半球形浮雕饰2件、圆形饰1件、熊羊浮雕饰6件、扁圆形饰6件、桃形饰4件、人头像饰9件、熊头饰1件、鹰首鸟喙形饰2件、钟形饰6件、扣饰11件、金箔片20件等。造型和纹饰以动物题材为主,可辨动物形象有虎、马、牛、羊、骆驼、熊等,也有不知名鸟首、兽首以及人头像。纹饰大致分为五种,动物咬斗纹,如神兽噬马纹、虎噬马等;对兽纹,如二马背对、二羊首相对等;连续兽纹,如三驼首尾连接等;单体兽纹,如鸟首、牛首、羊首等;其他如人像纹、连弧纹、卷云纹等。

这批金器在燕国出土文物中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下面,笔者将其中精品介绍如下,以供鉴赏。

神兽噬马纹金牌饰

共5件,整体为长方形,纹样相同。小的牌饰3件,长5.6、宽4、厚0.3厘米,重47—60克。大的牌饰2件,长11.8、宽7.7、厚0.3厘米,重248克。正面四周边缘饰绹纹,背面凹凸不平,有布纹,上部有长2.4、宽0.6厘米的横桥形鼻,下部有长2.7、宽1.55厘米的竖桥形钮。牌面上压制出神兽噬马的纹样。上端正中饰一牛头,以牛头为轴,中分画面,双兽双马对称分布于左右。牛低头,双目前视,两角向内弯曲。牛角两侧各有1个昂首曲身的怪兽,牛头下部正中又饰相向而卧的双马,小马做跪卧状,头向后转,身体微屈,四肢蜷曲于腹下。双马左右两侧饰相向的两条神兽。弯角曲颈,尾部为鱼尾,背部饰几组粗犷的线条,表现出鳞片,双兽弓身垂尾,张口露齿,紧紧咬住马的颈部,充满紧张的气氛。双兽的造型趋于写实,虽有夸张变形,但仍不失其基本特点。整个画面犹如一幅剪纸,线条流畅、精致丰满、气势磅礴,揭示了莽莽大草原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仿佛要把人们带到北方大草原特有的场景之中。

龙噬鹿纹金饰件

共6件,整体呈半球形,直径4.5、高1.6厘米。顶部正中有一圆穿,径1.05厘米,穿圆周向上稍有凸起,其中三件饰有金丝拧成的麻花形掐丝一周,另有三件饰麻花形掐丝两周。最外周缘折出一周窄边,上饰金丝拧成的麻花形掐丝两周,器表有三组相同的龙噬鹿的图案,三组图案首尾相连,结构紧凑。这些饰件背面均錾刻记重铭文,有“四两五朱”,实重65.7克;“四两十八朱半朱”,实重73.8克;“四两廿三朱半朱八分分朱一”,实重76.9克;最重的“五两十三朱”,实重86.1克。

虎噬鹿纹金饰件

共2件,形制纹样相同。整体呈半球形,直径4.8厘米,高1.5厘米。口部向外折出一周窄边,顶部背面正中有一桥形钮。器表顶部正中浮雕一头小鹿,鹿长颈,低首,竖耳,张口,前足弯曲于腹部,后足高高扬起至首部。周围浮雕几组老虎。饰件背面錾刻记重铭文,一件为“三两十五朱半朱二分分”,实重57克。另一件为“三两十四朱半朱二分分”,实重56克

嵌绿松石骆驼纹金牌饰

此饰件为圆形,1件,直径9.1厘米,重169克。边缘饰绹纹一周,内饰三只曲颈昂首的短尾卧驼。骆驼的眼睛内点缀镶嵌有绿松石,可惜脱落严重,仅一只驼眼内尚存。有的凹槽内原先也镶嵌松石,可惜均已脱失。纹饰正中有三只相连的幼驼首。背面正中有桥形鼻,左侧有记重铭文“十两十九朱”,右侧刻“成人豕”四字。

嵌绿松石熊羊纹金饰件

共6件,形制纹样相同。平面呈椭圆形,最宽处3.8厘米,最长4.9厘米。上部隆起较高,正中为熊首纹,左右两侧各饰一长角羊纹。熊的眼、眉、口及长角羊的眼、耳均镶嵌绿松石,已脱落不全。饰件背面有一桥形钮,均刻有记重铭文。一件刻“二两十一朱”,实重38.5克,一件刻“二两十八朱”,实重43.1克

胡人头像金饰件

共9件,形制纹样相同。平面略呈椭圆形,上下两端尖,中部隆起较高,通长约5.1厘米,宽约3.5厘米。纹饰为典型的胡人模样,头戴毡帽,弯眉凸目,高鼻阔口,口鼻处有胡须。头像两侧饰三层对称的连弧纹,下部饰有变形云纹。背面有一竖的桥形钮,钮两侧錾刻记重铭文。“四两十九朱二分分”实重74.6克,“四两十六朱四分分朱三”实重73克,“四两十七朱”实重72.8克,“四两十四朱半朱”实重72克,“二两廿三朱四分分朱一”实重46.2克。另外4件均有铭文,因年代久远漫漶不清。

牛马纹金饰件

共4件,形制纹样相同。平面略呈桃形,长约5.8厘米,宽约3.5厘米,重46—57克不等。器身稍微向上隆起。上面正中饰一牛头形纹样,其下两侧饰双马纹,双马首相背,竖目,弯颈,前肢弯曲而卧,一后肢弯曲相对向上,一后肢及尾部向下延伸相对。背面有一桥形钮,无铭文。

熊首形金饰件

此饰件1件,整体为一熊首,长5.2厘米,宽3.2厘米,高3.0厘米,重42.2克。熊首卷耳,圆目,宽鼻,阔口,两耳间和面部两侧均有毛发纹理,耳上两侧各有2个小圆穿。造型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和谐圆满,惹人喜爱。

鹰首形金饰件

共2件,其中一件长8.1厘米,重54.7克,鹰首右部边缘为上下对称的连弧纹,中部饰一卷角羊头,鸟喙上部弯曲尖锐,下面有锋利的牙齿,仿佛随时捕食、叼住、撕咬猎物。整件饰件以中部一卷角羊头造型最为突出,构成鹰的眼睛,与鹰首的形象巧妙融合。背面有一横桥形鼻。另一件长6.8厘米,重46.2克,与上件基本相同,唯形制较小。

金箔片

墓中共出土金箔片22件,多为金片模压而成。长约2.3—3.2厘米,宽约2—3.2厘米。平面有的呈椭圆形、倭角长方形,纹饰多有牛头、卷角羊首纹样,金箔片周围边缘处有3-5个圆穿。以两件直径4.0厘米、重约4克的圆形透雕卷云纹箔片最为精美,其形制与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图案的中心为两只逆向飞行的神鸟,周围有4道弧形旋转芒,好似一个神奇的漩涡,又好似光芒四射的太阳,充分显示了制作者匠心与创意。在制作工艺上,这两件金箔也与太阳神鸟相似,采用了锤揲与切割技术,厚薄均匀,纹饰边缘整齐平滑。

嵌绿松石金耳坠

耳坠共2对4件,通长6.2厘米。上端有金丝弯成的耳环,下面有三层用金丝编缀绿松石串联而成的坠子,其中上两层金丝上镶嵌着绿松石,最下层绿松石呈枣形。无论从造型还是制作工艺上,这两对耳坠都称得是精品。

这批金饰件造型精美、纹饰丰富、器型独特、工艺精湛,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古代手工匠人丰富的想象力。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阿鲁登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狼噬牛纹金牌饰,长12.7厘米,宽7.4厘米,重237.625克,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牌饰也是用黄金制成,牌面上压制出四狼噬牛的纹样。以牛的脊柱为轴,中分画面,四狼两两成对,对称分布于左右,与燕下都龙噬马纹长方形金牌饰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人推测这些金饰件是居住在今北京延庆县一带山戎人的遗物,背面记重是燕人所刻。不管其流转如何,这批器物至少说明,在战国时期,燕国与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联系密切。尤其是龙噬马纹金牌饰,纹饰形象为典型的草原装饰风格,而其对称的布局又明显带有中原艺术特色,集中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汇与创新,显示了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深刻的交流、碰撞、融合。

 燕国出土的这批金饰件,有20余件背面錾刻记重铭文,字形与战国时期中原三晋地区流行的文字风格颇为相似,应该是燕人所刻。铭文真实体现了战国时期燕国的衡制。将其记重铭文和实重重量按一斤等于16两,1两等于24铢的衡制进行折算,可以发现,燕国的衡制与秦国、楚国大体相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