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第六章 第13条

 医贵仁心 2019-09-01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第13条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本条主要论述以阴血亏虚为主虚劳病的证治。阴虚则燥,血虚则热。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可见腹部拘急疼痛;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惊悸;阴虚阳亢于上,迫血妄行可见鼻衄;心肾阴血不足,相火妄动故而梦失精,手足心烦热;四肢为脾所主,脾津不足,肌肉失却濡养而酸痛不止;肺阴亏虚,可见咽干口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阴阳不足均需从治疗脾胃入手,主方选择小建中汤,重用芍、饴酸甘化阴,桂、芍相伍调和阴阳,姜枣草补益脾胃。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此和阴阳调营卫之法也。夫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药,和合成剂,调之使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之所以贵。识其大要也,岂徒云寒可治热,热可治寒而已哉。或问:和阴阳调营卫是矣,而必以建中者。何也?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集注

虚劳云云者,概虚劳之证而言也,非谓虚劳之证,止于此也,故下文有诸不足之说也。均主以小建中汤者,欲小小创建中虚之意,合下六节,皆论虚劳,各有所主之方也。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里急者,乙木郁陷,迫急而不和也。木性喜达,郁而欲发,生气不遂,冲突击撞,是以腹痛。肝主筋,诸筋皆聚于节,生气失政,筋节不畅,故四肢酸疼。胆气上逆,胸肋壅塞,肝脉上行,升路郁阻,风木振摇,故心下悸动。子半阳生,木气萌蘖,而生意郁陷,不能上达,则欲动而梦交接,益以风令疏泄,是以精遗。风燥亡津,肺腑枯槁,故咽干口燥。风木善泄,肺金失敛,故血衄鼻窍。手之三阳,足之三阴,陷而不升,故手足烦热。手之三阳不升,则阳中之阳,陷于阴中,足之三阴不升,则阴中之阳,陷于阴中,故手足烦热。此以中气虚败,风木下陷,而相火上逆也。小建中汤,胶饴、甘、枣,补脾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火也。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里急以下诸证,用小建中汤,此乃第一篇所谓治肝补脾之方治也。厥阴含少阳胆火,胆实则气壮而强,胆虚则气馁而悸。腹为足太阴部分,肝胆之火逆于太阴,则腹中痛。厥阴之脉络于阴器,胆火下泄,则梦失精。阴泄于下,脑应于上,则为衄。脾精不行于四肢,故四肢酸楚而手足烦热。脾精不上承,故咽乾而口燥。其病在脾,致病之由则为肝胆,此证肝胆俱虚而不任泻,故特出建中汤以补脾,使肝藏不虚,则胆火潜藏,岂能泄肾阴而伤脾藏,故又云:「肝虚则用此法」也。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营卫两济之方也。虚劳病非伤先天阴阳,即伤后天营卫,若伤后天中气,则营卫不充于五脏,脏腑无赖,精血渐衰,则脏脐各自为病,显证百出也。因营血不灌于冲脉,则逆气里急。肾阴不能既济,心包火气内动,则悸衄。肝脾不和则腹中痛。相火妄动,扰于阴中,则梦失精。营气不充于四肢,则四肢痠疼,手足烦热。胃津不输于上,则咽干口燥。此因中气不充,故显以上诸证,所以建中汤之桂枝行阳,芍药收阴,一阴一阳,和调营卫。以甘草、胶饴,一阴一阳,补和营卫,姜、枣一阴一阳,宣通营卫,俾营卫冲和,溉灌脏腑,而脏腑受济,则诸虚恢复也。盖营卫阴阳两建之方,欲补其血,则加归、芍之类。欲补其气,则加参、苠、甘、术之类。欲补其阴,则加地黄、知柏之类。欲补其阳,则加桂、附之类。以此类推,变化无穷矣。

附录《千金》用小建中汤方注证,以见此方之妙。

《千金》疗男女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痠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腹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阳虚之证,前论颇详,兹再约其大要,而出其方治。虚劳病如元阳之气不能内充精血,则营枯而虚,为里急,为悸,为衄,为腹中痛,为梦失精,如元阳之气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则气虚而燥,为四肢酸疼,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内经》云:劳者温之,又云:调以甘味,小建中汤主之。

此为阳虚者,出其方也。然小建中汤调其阴阳,和其营卫,建其中气,其用甚广,附录尤注于后。

徐忠可云:劳字从火,未有劳症而不发热者也。又劳字从力,以火能蚀气,未有劳症而力不疲者也。人身中不过阴阳血气四字,气热则阳盛,血热则阴盛,然非真盛也。真盛则为血气方刚,而壮健无病矣。惟阴不能与阳和,阳不能与阴和,故变生以上数节所列之证,阴阳中更有阴阳之分,寒热互见,医者当如堪舆家按罗经以定子午,则各向之宜忌,以及兼针之可否,无不可按法而行矣。至于亡血失精,阴虚阳虚皆有之者,阴极能生热也,故见脉在浮大边,即当知阴不能维阳,肾为阴之主,务交其心肾,而精血自足。见脉在细小边,即当知阳不能胜阴,脾为阳之主,即补其中气,而三阳自泰。故仲景特拈此二大扇,以为后人治虚劳之准,至阴虚热极而燥,此虚劳之坏证也。朱奉议创出滋阴一法,授庸医以耽延时日,依阿附和之术,大失治虚劳正法。后人见滋阴亦有愈者,乃用参不用参,聚讼不已,岂知仲景以行阳固阴为主,而补中安肾,分别用之,不专恃参,不专滋阴,为恢恢游刃也哉?

按:阳虚阴虚,古人亦有是说,而朱紫之最混者薛立斋倡之,张景岳和之,至于今止知多寒者,可施芪术姜附等为阳虚,多热者,可施地冬归芍等为阴虚,而斯文扫地尽矣。余于前注,亦以阴虚阳虚分析,然而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手足烦热,脾虚也。悸,心虚也。衄,肝虚也。男元犀按:血从清道出为鼻衄,从浊道出为吐血,下溢为便血,统属于冲任督之脉为病,以冲任督之脉,皆属于肝也。失精,肾虚也;咽干口燥,肺虚也。五脏皆属于阴,故谓阴虚之病。然《内经》云:脾为阴中之至阴。又云:阴病治阳。故先以温药建其脾土,而五脏皆循环而受益。谓为阳虚盖以阴之失阳而虚也。男元犀按:此注又从前注深层立论,阴虚阳虚分解,犹是为中人以下说法。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是论述脾胃阴阳两虚的辨证论治。脾胃衰弱,阴血阳气来源不足,可发生元阳衰惫,虚阳上浮和营养不足三种病情,表现出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的证象。如偏于寒的,阳气不能温煦,阴血不能濡养内脏,则为里急腹中痛。如偏于热的,阴虚内热,虚阳浮动,则为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衄血,多梦失精。如气血虚少不能濡养肌肉,则为四肢酸疼;血不养心则为心悸。由上可知,在阴阳失调的病情中,补阴则碍阳,补阳必损阴,只有用甘温之剂以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运化正常,则阴阳气血来源充足,则阴阳平衡,营卫和调,而寒热错杂诸症状自然消失。用小建中汤是本治劳以甘之旨,使其温补牌胃,以滋生化之源,内调气血,外调营卫,则阴阳自在其中。方中桂枝辛温通行阳气,温中散寒;饴糖味甘而厚,缓急止疼,合芍药酸甘以化阴,合桂枝辛甘以化阳;芍药味酸,收敛阴血,养荣平肝;甘草甘平,调中益气;大枣补脾滋液;生姜健胃理气。此方调营卫、和阴阳,为何名以建中?曰: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治疗之意。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虚劳里急,就是虚劳病而有里急,里急就是我们方才讲的少腹里急,就是小肚子这两条肉拘急。悸,心跳,主要的他是一个血虚,津液虚、血虚,血不足以养心,心就跳的厉害。衄,鼻子出血。腹中痛,腹中痛与里急这是一致的,里急,小腹腹肌那样的拘挛,他这肚子也是要疼的,这个疼是一个里有寒呐。梦失精,这都是虚劳的一种情况喽。四肢酸疼,这个四肢酸疼他是桂枝汤证,桂枝汤治身疼痛。手足烦热,那么这个烦热,也是虚烦,是虚热不是实热。

咽干口燥,津液虚,但是也有热象,他是虚热。小建中汤主之,这个在后世医家遇到这个情形他不敢用,其实大错误。这个津液虚,你要不健胃是没法治的。但是有些他是不一样,比方大热,口干舌燥,那个津液虚,你去热就好了,那是一种白虎汤证,热结于里,那是实热的津液虚,你去热,津液就存在了,就好了,所以呢,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渴的厉害加人参都行的。真正的虚,什么虚,中虚,胃虚,这个胃虚不能够化水谷,这种津液虚,你要吃石膏,你不要他命了嘛,这地方你可分清了。

这个辨证啊,这个方剂的应用,你不掌握这个是没法用。你不是说这个桂枝汤就治咽干口燥,那你不还把人治死吗,可是在这种情形的咽干口燥,你非用它不可,你要用白虎汤,那就把人药死了。后世这个笼统辨证法子糟透了,那就是害人。哎呀,津液虚,得滋阴补肾,那是瞎闹。你这个胃虚怎么滋阴补肾,所以他不是滋阴,可是这个方子是不是个治这个病,确实治,这个我有经验,这个方子我常用。

我治一个肠结核,他高烧40度,可是他一系列的是小建中汤证,我给他吃了烧就退了,还非常好使,他这个虚热。古人他不管体温不体温的,他不知道啥体温,病人证候要是这个证候,尤其里急腹中痛,这是小建中汤一个主要证候,那么这个时候这个热像什么的你都别怕,给他小建中。他津液虚,他正是因为中气不好,就是胃气不好,那你尽管用这个方子,没错的。

那么尤其身体疼痛,这还得有表证,所以他还是以桂枝汤为基础加芍药饴糖这个方子,加芍药治腹挛急,这个腹肌挛急他治,也治肚子疼。饴糖这个药是个大温性药,你像我们用这个饴糖,这个份量你得用好,古人的一升,就咱们现在喝茶杯的一杯,咱们现在吃药,那古人叫吃一升,一次药吃多少,这个饴糖就得搁多少,吃这个药,饴糖搁少了就没用了,所以这个份量都有关系,怎么他用有效,我用怎么没效呢,你用没效有没效的道理。

这个地方很要紧,所以在临床上,方剂适应的证候,这是要紧的,这个你得把它搞清楚了,就不会有错误的,你别片面看问题,片面看问题就错了,你得整个看,这个方子很好。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3条: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第4条: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猝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第5条: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第6条: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第7条: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9条: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第10条: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夹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第11条: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第12条: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第14条: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第18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熟读成诵

第13条:虚劳里急,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