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世界 图*首都国医名师郝万山教授 《内经》有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为临床常见病,但致病因素各有不同,根据不同病因其治法也各不相同。 本期视频摘自第九期“讲透经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班武汉站。 首都国医名师郝万山教授讲授的《咳嗽辨治》课程中的精彩内容。 课程内容精彩放送 《伤寒论》中治咳常见方 太阳病,下之微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这是在外感病的病程中,部分邪气陷入胸中,使肺气不利而表现的喘,是用桂枝汤解肌解表,加厚朴杏子,宽胸降气利肺兼以治喘。 此方在临床中亦可以治疗风寒外感,有汗,又见轻度咳嗽,胸闷憋气。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郝万山教授在课前为大家讲授肺为凹陷在体内的皮肤。 寒邪闭表之后,表气的闭郁也就影响到肺气的宣发肃降,于是肺气上逆而喘,于是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因此,麻黄汤是治疗喘证为主。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在一个外感病的病程中,出现了汗出而喘,张仲景这个时候就要进行鉴别。 此是否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呢? 张仲景一看说不可更行桂枝汤,此不为中风兼喘证,不能用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属于桂枝汤类方,因此排除了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那此证是否为麻黄汤证呢? 麻黄汤证为无汗而喘,此证为汗出而喘,故非麻黄汤证。 那是否为小青龙汤证呢? 小青龙汤为寒邪闭表,内有水饮,内水和外寒相合,水寒犯肺所出现的咳嗽,那外表也是无汗的,故排除了小青龙汤在证。 在伤寒论中还有一种可能出现汗出而喘的,那就是阳明里热,阳明里实, 因为阳明肺与大肠相表里,当阳明实热向上迫肺的时候,会出现汗出微喘、喘而不得卧,喘,头晕,连躺都躺不下。 那现在是不是阳明里热迫肺的喘呢? 阳明里有热时,病人也是多汗的,但是原文中“无大热”,就是告诉我们,此证无阳明里热证所见的大热。 因此,张仲景短短的一句原文,就把《伤寒论》中所有出现的喘证均做了鉴别。 最后得出,汗出是里热逼迫津液外出所导致,喘为肺气不得宣降,上逆所致, 此为有热在肺,辨证为邪热雍肺,遂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肺热,宣肺气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此叙述的是该病病机,外有表寒,内有水饮。 “干呕”是水饮上犯,胃气上逆的表现, “发热”是外有表寒的表现,外寒与内饮相合,水寒犯肺,肺气上逆,或者出现了咳,咳嗽,最后,或者出现了喘。 这是之前在《伤寒论》中出现的治喘的方子,张仲景也用来治疗咳嗽。 那么咳嗽后面的或见证是怎么回事呢? “或渴”是饮邪不化,津液不布。 “或利”是水邪下侵肠道。 “或噎”是水邪阻滞胸中气机。 “或小便不利”是三焦不畅。 “少腹满”是水邪下侵,阻遏气机。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此为小青龙汤证。 在《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的这几个方子,我们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引起的咳嗽或者喘。 《伤寒论》用柴胡剂治疗咳嗽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加减】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伤寒中风5、6天,“往来寒热”是寒邪在经;
因此小柴胡汤的治疗兼证中就有咳嗽,“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补药去掉加“五味子”敛肺气,加“干姜”温肺化痰,小柴胡汤可以治咳嗽。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加减】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少阴病,四逆”这不是阳虚,而是阳郁。 为什么是“阳郁”呢? 肝胆气郁导致少阴阳郁,少阴阳郁,四末不达,因此出现了手脚发凉, 其人“或渴,或悸,或小便不利”是少阳三焦不畅,代谢失调,水邪内流,水邪犯肺就咳嗽,水气凌心就心慌心悸,
此外水邪犯肺的咳嗽,用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 《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郝万山教授多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著有《伤寒论》相关著作16部,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的论文70余篇。 |
|
来自: 彼案 > 《感冒.烧.咳.湿.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