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盖碗泡茶,是不懂茶?

 玉鸭熏炉闲瑞脑 2019-09-22

《1》

踩一捧一,最为致命。

虽然知道,在许多茶友眼中,紫砂壶,才是茶的首配。

却不想盖碗,居然能被贬低到这种地步——

“用盖碗泡茶,是不懂茶呀!”

白瓷盖碗,诞生之时,便是为茶而生。

盖碗的出现,以茶瓯加盖为标志。

彼时,明代中期,撮泡法开始普及。

人们担心茶汤冷后,冷茶会伤害肠胃。

因此,他们在便在茶碗之上加了个盖子,盖碗,就此而生。

盖碗的历史,是从饮茶器到泡茶器的波折。

盖碗的一生,都与茶息息相关。

文人雅士,或多或少,都曾在文中、诗中提起过盖碗。

就连鲁迅先生,也在《淮风月谈·喝茶》中写道:

“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味而清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用盖碗泡茶不懂茶?不如一同追溯盖碗的历史!

《2》

盖碗泡茶,历史悠久

明代中期,最简单的盖碗出现。

发展到明晚期,盖碗创烧,在清代时得到发展和延续。

早期的盖碗,有两种模样——

一种是盖大于碗,另一种则是碗小于盖。

但第一种形制的盖碗,盖子不稳定,极其容易脱落,便被逐渐淘汰。

后来不断改进,出现了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的盖碗样式。

这样的三件套盖碗,一开始是用以喝茶的。

古人用盖碗,更多的是用来直接饮茶,相当于现在茶席上的品茗杯。

而盖碗彻底风行起来,是在康熙时代。

清初,开始设立御茶房。

当时,甚至还设立了茶库用来储存和出纳茶叶。

这些细节,都展示了清代对饮茶的重视,也促进了茶具的进一步发展。

康熙时代,盖碗三件套的发展还不算完善。

根据那些现存于博物馆中的盖碗,清代同治以前,盖碗很少带着碗托。

足以得知,盖碗中碗托的存在,其实比盖碗的出现更晚。

作为饮茶器具的盖碗,根据不同时代的人们的饮茶方式不断改变样式。

因此,盖碗三件套发展到现代,又逐步蜕变成原来有盖有碗的两件模式。

为何?

原因很简单,用以隔热的碗托,在盖碗从饮茶器成为泡茶器后,顿成鸡肋。

因此,近代,成为泡茶器的盖碗,两件套再次成为主流。

盖碗的历史,由来已久,它与茶的渊源,从诞生到现在,纠葛不清。

将盖碗与茶分开,指着盖碗说——用它便是不懂茶,无疑是十分可笑的。

盖碗和茶的关系,足以化用周星驰的电影台词:

“人家郎才女貌天生一对,轮得到你这妖怪来反对?”

《3》

盖碗,任何茶都合适!

盖碗的风行,与它的包容性息息相关。

小小一碗,能容纳各种各样的茶类——

绿茶、红茶、白茶、黑茶……

无论是怎样的茶,遇上盖碗,都能够完整表现自己的滋味。

没错,盖碗泡茶,重一个滋味完整。

盖碗于其他茶器最为明显的区别,便是它的器型和材质。

其中,带有光滑釉质的材质,是保留茶叶滋味的一大利器。

盖碗的这层釉,得来不易。

尤其是好的盖碗,上釉的手法往往需要多种方式结合——

先将盖碗的胎体浸泡在釉料中,随后,将釉料倒入胎体,两三秒后倾倒而出。

荡釉,首先为胎体表里初步附上一层釉料。

随后,再用喷釉或刷釉,将盖碗的每一个角落的釉都照顾妥当。

完整的一层温润釉质,是盖碗泡茶蕴香藏味的缘由。

这层薄薄的釉,将盖碗的泥料与茶汤彻底划清界限——

茶汤的滋味沁不入泥料,盖碗的原材料也不会吸取茶汤的滋味和香气。

有了盖碗的这层釉,无论是什么茶,香气和滋味都能得到全方位的表现。

品茶,不外乎闻香尝味。

一杯香气滋味100%的茶汤,和一杯香气滋味只有80%甚至更低的茶汤。

孰优孰劣?

当然是前者!

其次,盖碗的器型,在泡茶的功用上还有这样的好处——可调节出水。

不同的茶,出水的时间各有不同。

而盖碗的开口,可控调节。

快或慢,都在茶友的一念之间。

须知,正确的出水速度,是一杯好茶香清甘活的开始。

盖碗既能保留茶的全部滋味香气,又能控制茶汤出水保证完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盖碗于茶,便是一汪包容的深海。

任何茶,都能寄托于它的特殊材质和器型,表现完美。

《4》

盖碗,尤其适合白茶!

六大茶类中,白茶,最是钟情盖碗。

这与白茶的特殊个性息息相关。

白茶的工艺,十分简单。

萎凋和烘干的纯朴步骤,保留了茶青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和芳香物质。

当茶青成茶,这份“保留”,成了白茶滋味和香气的由来。

因此,品质优秀的白茶,内质丰厚而香气高扬。

丰润的滋味和茶香,在茶器的选择上自然有所讲究。

比如茶友眼中的茶器no.1——紫砂壶,便不适合白茶的冲泡。

“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又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

紫砂壶的色香味皆蕴的特性,古书中早有记载。

这种来自双重气孔结构的秉性,对白茶的滋味和香气,是一次纯粹的剥夺——

白茶层次多变的茶香,遇上蕴香的气孔,香气被吸收了部分,滋味也跟着损耗。

一旦白茶受到剥削,残缺不全的茶香和滋味,还能算是一杯鲜香醇爽的好茶么?

当然不能。

另一方面,白茶的丰厚内质,还限定了白茶的另一个冲泡需求——

快出水、忌闷泡。

在这样的需求下,紫砂壶肚大嘴小的器型出水慢,味道容易苦涩。

唯有盖碗,可调节出口,完美契合了白茶快出水的需求。

可以说,白茶的鲜香醇爽,离不开好的茶器的帮助。

白茶良配,非盖碗莫属。

《5》

如何挑选一个适合白茶的趁手盖碗?

盖碗,可容纳几乎所有的茶类。

但,纯粹地选择一只适合白茶的盖碗,有特殊的讲究。

白茶,是一种工艺简单,注重香气的茶类。

因此,挑选盖碗,必须注重釉质的完整性。

盖碗的釉质,必须全然隔水,不吸收茶叶的一点香气和滋味。

若是不小心买到釉质不全的盖碗,被材质剥夺部分茶香,难免有所缺憾。

其次,白茶的盖碗容量,顺手为佳。

不同的茶类,不同的投茶比例,自然也造就了不同容量的盖碗。

对于白茶,5g干茶的标准下,100-110ml容量的盖碗最为合适。

这个大小,轻重得宜。

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冲泡,既不重手,也不耽搁出水的速度。

当然,若是茶友对盖碗的大小有特殊的需求,根据容量大小,调整投茶便是了。

另一方面,白茶的快出水要求,需要不烫手器型——

碗壁薄、碗沿宽。

碗壁较厚的盖碗,虽然隔热,但散热太慢。

如此一来,不仅很容易闷泡白茶,出水的时候,更容易烫手。

一闷、一烫,白茶的滋味,便有了苦涩的变化。

切记,白茶最忌讳闷闷泡。

故而挑选适合白茶的盖碗,要避开厚碗壁盖碗。

同时,宽碗沿,能满足碗盖散热的小需求。

碗沿较为宽敞的薄壁盖碗,碗璧薄而碗沿宽。

冲泡时,沸水的温度传递受到宽碗沿的传递,有所耽搁,热度较低。

用这样的盖碗冲泡,出水时拿起来不仅不烫手,还比厚壁盖碗更加轻便。

尤其,碗沿越宽,盖碗的弧度也就更大。

弧度大,出水的水流便会更加集中,这般出水,自然不会有被烫到的担忧。

挑选盖碗,不外乎从茶性出发。

摸透白茶的特性,挑选盖碗,得心应手。

《6》

茶遇上盖碗,天作之合。

传说,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

而盖碗,便好似茶的“肋骨”,是为其量身打造的茶具。

盖碗的存在,能照应几乎所有茶。

盖碗的存在,将白茶的滋味香气表现至美。

将它认作“不懂茶”的选择,简直比窦娥还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