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日报数字报纸文章

 杏林前浪4868 2019-11-04

 □姜 新

元末明初由句容茅山迁至崇明的一世祖倪浃像

清嘉庆版《倪氏家乘》

张謇在苏北沿海开创垦殖事业,大批沙地人北上,形成了纵横700余里的沙地人聚居区,如今大江南北说沙地话人有500万之众。海门沙地本在长江内,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这些沙地起起伏伏千年余,就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坍塌又复涨,专家认为海门沙地人来自崇明。

近日,《海门日报》报道了79岁退休教师倪秉时,根据新发现的清嘉庆版老谱续《倪氏家乘》的事。这本家乘记录了元末以来28世倪氏国祥支世系,对研究海门历史和宗族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句容搬崇明、崇明搬海门”这一流传海门已久的海门沙地人来源之说法又一确凿例证。

倪浃句容搬崇明及其后裔

在教育岗位忙碌了42年,曾获评海门市“十佳藏书家庭”“读书状元”的倪秉时,2002年退休。退休后他决计寻找儿时看过的1924年版家谱,并续修下去。他耗时八年多,行程三千里,遍访近百人,1924年版的家谱最终没有找到,却在通州姜灶镇倪礼祥家中发现了清朝嘉庆二年版的老谱《倪氏家乘》。

这本老谱粘结成块,近乎不能翻看。在上海图书馆现代技术的修复下,他终于找到以前已遗忘的自己“五至八世”“十一至十三世”七代祖宗名号,为续谱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证实了“句容搬崇明”之说。今年上半年,倪秉时在其孙子倪劼协助下完成电脑制版,续修完自元末以来28世《倪氏家乘》,计10万字214页,成为海门首部按传统版式续修的家谱。

据老谱载,倪浃,字仲和,句容茅山人。元末明初避徐寿辉、陈友谅兵乱,约于公元1359年偕弟倪洽迁于崇明,距今660年左右。倪浃有福、禄、礼三个儿子,倪秉时是倪福的后代,为倪浃第23世孙。其中有一支从11世起,开始按“承先王之道斯为美,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字辈起名,若按此字辈,23世的倪秉时相当于“诗”字辈。

倪福后代有一些人名噪一时,在相关领域多有建树。倪秉时的十世祖倪千乘五弟倪千骥为万历年间举人,任福建罗源县知县,兴办学校,重视教育,甚有政绩,当时大文学家钱谦益曾著文颂扬他,为崇明大名人。他的后代有不少贤达,有些还受到乾隆皇帝嘉奖。第十五世倪国祥的堂祖父倪定得,曾任台湾水师副将、福建水师提督,驻守沿海边防数十年、被誉为“巡海大将军”“不贪将军”,得到嘉庆皇帝召见。

倪国祥崇明搬海门及其故居

海门在后周显德五年(958)建县,但在明代就屡遭风潮,土地一再沦丧,不得不于康熙十一年(1672)撤销建制,改为通州的一个乡。可不久又重新涨出,且涨势迅猛,其时海门新沙渺无人烟,一片荒凉。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崇明人陈朝玉率先过江围垦。乾隆三十三年(1768),清政府重新恢复海门建制,并升格为直隶厅,与通州府并级。整个清代,海门沙洲不断扩涨,清政府对围垦开发者实行优惠政策,崇明人来海开发者络绎不绝。

老谱载,嘉庆十二年左右(1808),倪浃第17世孙也就是倪秉时的烈祖(高祖的祖父)倪国祥携父骨殖及儿子学诗等,来海门长江边的浒通镇东开垦,成为倪秉时的崇明迁海之祖。

倪国祥从崇明南侧,相当现在崇明区人民政府一带,长途跋涉,来到新涨出来的复兴沙,就是后来的浒通镇一带,相中了位于浒通镇东的一块地,便辛勤劳作,垦荒建宅。在开掘四汀宅沟即将完工时,发现了沉船的桅杆,他以为不祥,停止开掘,而在其东边另开四汀宅沟,沟北植竹,两边种树,中间则是宅院。倪秉时儿时在这祖居处曾生活过5年。对其祖居及因发现沉船而只有四汀宅沟废弃不用的荒宅至今记忆犹新。据说,有一年地震,还听到荒宅沟里发出碗儿相碰的声音,因此族人都说,下边沉没的是一只满载碗的船。可惜当时无先进开掘工具,不然,说不定有重大发现。

1946年,因江坍,倪秉时随他父亲倪凤阳迁到祖居北边。1956年,祖宅与倪国祥及其子倪学诗墓都坍入江中,族人迁往四处:倪秉时家与堂兄秉仁支迁往三星镇;堂兄秉珍、秉琛支迁居海门秀山新史家镇东南;堂叔父凤章、堂兄秉豪支迁海门三和镇横板桥;堂叔父凤鸣支迁海门大兴镇南;堂兄秉文、秉家支迁天补弯头镇。倪国祥孙子文彩及其后世先人遗骸,由倪秉时父亲收殓后重葬史家镇东南。2016年响应政府号召,火葬后,把这些先祖骨灰安放于秀山灵堂。

数年后,在其祖宅及周边复又涨出大片土地,位置在今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三和镇沿浒通河往南6里路,再往东2里处,即三和镇滨港大道东侧创新村内,真是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海门沙地起起伏伏,海门沙地人也不断迁徙。

总之,这份家谱记载了海门的沧桑变化,印证了“句容搬崇明、崇明搬海门”的海门沙地人来源的史实。可见,家谱虽是私家档案,但实际上是与国史、方志相并立的三大史之一。家谱可能就是“历史书”,有的还隐藏着“惊天秘密”。倪秉时在寻根修谱中,崇明区档案馆徐兵告诉他老谱《倪氏家乘》修谱局曾设在如今海门普济镇,经过实地寻访倪秉时在临江元菊村找到了79岁的族人。族人告诉他,原来家里也有谱的,他还说当年有位如活到现在估计120岁以上叫倪宏周的人,参与编修1924年版《倪氏家乘》。

普济镇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当地人为感念当地普济寺和尚的善行,这样取的镇名。据悉,普济镇有150米石街,西街在海门,东街在启东,上世纪50-70年代还设有供销社、粮站等,1985年因交通不便自然废弃。这样一个小镇,缘何《倪氏家乘》的修谱局设于此?原来这里有个倪氏大家族出于对故土及祖上的怀思与崇敬,自动出资成立修谱局,编修根系崇明的倪氏族谱。因为编谱局之设并不由政府操作而纯粹是家族行为,因而谱局之设与城镇大小无关。而此倪氏大家族极有可能就是流传已久的清代海门下沙有沙、倪、施、沈四大家族中之倪吧。另外,该老谱还揭示了一般世人不知的史实,就是句容迁崇始祖倪浃居然与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的元代人倪瓒同宗。据该谱载:倪浃十二世孙陆经与倪瓒十一世孙雝梧共事,雝梧对先世事甚悉,知其倪浃与倪瓒的确为同宗。那么,今海门就有与倪瓒一脉的倪氏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