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大的唐王朝,败在没有章法的中央集权

 思明居士 2019-11-21

唐王朝,一个万方来朝、四海皆闻的强大帝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荣光,一度繁盛到让人目不暇接,然而天宝年间一场兵祸倏忽而至,唐王朝从此江河日下。罪魁祸首就是唐玄宗最为宠信的边疆重臣、三镇节度使安禄山。

强大的唐王朝,败在没有章法的中央集权

一个节度使,怎么会能对中央政权形成如此严重威胁,转瞬之间就让整个王朝危在旦夕,就在于唐朝廷中央集权过程措施不当,削弱州县又对封疆大吏缺乏监督,导致节度使权力过大、没有监督掣肘,多任用军人、跋扈而难以节制,成了唐帝国身上割不掉的大毒瘤。节度使通常集军事、财政、人事等大权于一身,同时往往一人兼任几个藩镇的节度使,所控制的军队达到数十万,渐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反过来就会反噬中央政府。

但节度使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变成唐帝国身上的毒瘤呢?

一、中央集权,适得其反

唐代中央政府结构为“三省六部一台”,其中一台为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唐中宗时,将御史台分为左右御史台。其中,左御史台监察中央政府,右御史台则负责地方政府的监察职责。派出监察地方的称为“观察使”、“巡阅使”,最初他们只是在地方停留一段时间就返回京城,后来则逐渐常驻地方,摇身一变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了。

其中,巡阅边疆的观察使,则在边防重镇常驻下来,成为中央直接管理边疆事务的全权代表。因为需要对一切事物相宜行事,朝廷便赐予“双旌双节”、授全权支配的权力,因此称为”节度使“。《新唐书》记载:“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

节度使在其管辖区域内,享有指挥军事、管理财政、任命各级官员的大权,加之后来边地军事职责日重,节度使就几乎都是军人了,逐渐形成国中之国的军事割据“藩镇”

本来唐朝廷意在通过直接用人,干预地方政治,结果所用之人由于权力过大而尾大不掉,反过来对中央形成巨大的威胁。最典型的就是安禄山,一人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几乎把唐王朝拖垮。

强大的唐王朝,败在没有章法的中央集权

二、府兵制瓦解,军事上只能依靠藩镇

唐代的府兵,平时一般由各地的折冲府管理。只有发生战事,才会征召各地府兵,战事结束府兵会回到各自的归属地。而到唐中期,由于朝廷志在开边,边疆军事日渐增多,需要长期戍守,府兵不能再随着一场战事结束而回家,改为交替轮换戍边。

强大的唐王朝,败在没有章法的中央集权

到后来,后方新的兵源送不上来,前方戍守的士兵就只有长期戍守了。杜甫诗中就曾有描述“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士兵不能复员,是很可怕的事情。导致后来府兵纷纷从地方逃亡,田地荒芜、人员不存。府兵制于是就瓦解了,兵源不能再从各地征召了。

政府只能募兵,大肆招募雇佣兵,而且所募之兵中胡人极多。相当于把军事重镇的权力都托付了外族人,包括安禄山、史思明、乃至李光弼等等大将,也都是胡人当上封疆大吏。这些藩镇由于具备极大的权力,加上异族异心,军事割据就逐渐成为唐王朝的毒瘤,割也割不掉。

强大的唐王朝,败在没有章法的中央集权

造成节度使和繁镇割据的根源,正在于唐朝中央政府在对地方集权的过程中,没有对封疆大吏的有效监督方法,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对府兵制瓦解后募兵制可能带来的军事离心进行处理。

欢迎关注,欢迎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