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防风,薯蓣丸

 爱中医2 2019-11-28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明(名)医解释,皆随文傅(附)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释(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所解不同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凤。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那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膹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汗后无大热而喘者,加以石膏。朱肱活人书,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是泄肺火之药。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补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才以防脾。佐以芍药,泄木而固脾,泄东所以补西也。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也。下后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气也。汗后脉迟者加人参,以益肺气也。……是则桂枝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第十五卷“麻黄”条“发明”)。

〔谨案〕薯蓣,晒干捣细,筛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补。此有两种: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

根据薯蓣属植物已知的化学成分和药效作用,可以将薯蓣属植物分为6 组。

②多糖组: 周生翅组中参薯、薯蓣、褐苞薯蓣、山薯、日本薯蓣都可以作为药材山药使用,含有大量多糖类成分。

丁字形毛组的甘薯也含有大量多糖,可食用,与山药功能相近,因此也可以归在多糖组中。

该组植物的药效作用主要是益气健脾、滋补养生。


顶生翅组的粘山药、毛胶薯蓣,复叶组的黑珠芽薯蓣、毛芋头薯蓣缺乏化学成分研究,根据药效作用,与多糖组相似。


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一书中应用防风的方剂有五见,即治血虚内风证之防己地黄汤,治虚中挟风证之侯氏黑散,治产后中风之竹叶汤,治身羸瘦、脚肿如脱、气血两虚痹证之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再即薯蓣丸。张仲景于其所创制五方中皆选本品,不外乎《本草经疏》所谓“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且方中都与桂枝配伍同用,所治各证都属于虚中挟风之证,此绝非偶合。防风与桂枝合用,相辅相成,可行于周身内外,祛风散邪。


在复合之方层面上分析薯蓣丸,组方含有治虚中挟风证之侯氏黑散,药物为白术、茯苓、桔梗、防风、人参、当归、干姜、川芎、桂枝; 还含有“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的续命汤,药物为桂枝、当归、人参、干姜、甘草、川芎、杏仁,诸此都充分证明了薯蓣丸的祛风作用。


我们也可以看出,张仲景治风( 尤其是后世所称的“内风”) 方剂中非常重视养血行血药物的运用,薯蓣丸中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诸药配伍,对后世“养血息风”治法的建立以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则的提出深有启迪。


黄煌

薯蓣丸由十全大补汤、炙甘草汤、小柴胡汤等方合方加减而成, 组成物虽多, 但结构严谨;用药看似平淡, 但功效神奇。


黄师认为, 薯蓣丸可用作强壮剂, 主治以消瘦、神疲乏力、贫血为特征的虚损状态, 患者常有消瘦、贫血貌、疲惫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骨节酸痛、大便不成形、容易反复感冒等表现。此类体质状态多见于恶性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 也可见于其他慢性虚损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结核、慢性肝病、慢性胃肠病、慢性肾病, 以及老年体虚、虚人复感等病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