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刍议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

 GXF360 2019-12-02

课堂教学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进行和发展的,师生的交流和讨论、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必然会产生许多意料之外的课堂生成。这种课堂生成生动、鲜活而又充满灵性,是师生心智活动的即时产物,它稍纵即逝,教师如果善于捕捉和利用,它将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认识和利用。

一、对课堂生成的认识

1.充分预设 关注生成

谈及生成,必然要谈到预设。预设与生成看似对立,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墨守课前预设而忽视课堂生成,甚至认为课堂生成干扰了正常的教学。他们对课堂中的意外生成不闻不问,这样的课堂仿佛一潭死水,缺乏生机与活力。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堂生成缺少有效的把控,任由学生进行一些无效的争辩和活动,这样的课堂犹如一泻乱流,混乱不堪,最终也会影响教学效果。要在教学中避免一预设就死、一生成就乱的现象,就要在课前有充分的预设,在课中关注即时生成。教师在课前想得多一些,结合教学内容考虑可能会有哪些课堂生成,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在课堂中面对生成性问题,要允许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充分思考,真正地将课堂生成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2.提升自身素养 应对课堂生成

在课堂中,教师要能对意外生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关键是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首先要多读书,包括化学专业书籍、期刊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量,完善知识体系,开阔眼界和见识,从而形成厚实的教学基本功,使自己面对意外生成时能游刃有余。此外教师在平时要有意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以更好地面对课堂生成。

二、对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1.出错性资源──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典型错误。这些错误可能是在教师预想之外的,教师应善于捕捉,不光要指出其错误之处,还可以“借题发挥”、“以错纠错”,使学生豁然开朗,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与收获。将pH=13和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这是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中在学习混合溶液pH计算的时候笔者提出的一个问题。有很多学生忽略了不同浓度的NaOH对水的电离的影响,都是这样分析的:c(H+)=(1×10-13V+1×10-11V)/2V ≈ 5×10-12mol/L,pH=-lg(5×10-12)=11.3。当然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是能充分预设的,会强调混合的实质是OH-,强行纠正学生的错误。此时教师可以以出错性资源为生长点,分析溶液中的离子组成,从水的离子积常数角度分析,引导学生探讨解题过程中的错误之处,从而加深对易错问题的理解。

2.突发性资源──一枝红杏出墙来

教师在课前预设即使再充分,在课堂中也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突发情况,面对“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外情况,教师若是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课堂教学。面对突发情况,教师要有能力、有意识地从资源开发的角度加以思考和利用。

新媒体使用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聊天交际、新闻浏览、休闲娱乐,所占比例分别是87.25%、75.36%、64.47%,只有不到10%的学生因学习目的使用新媒体;此外,83.72%的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但是能够进入中国知网、万方等网站搜寻资料的学生基本没有;97.13%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能增加人际交往,大部分学生通过微信、QQ、微博等虚拟方式进行交流。

在北大,我也碰到个别有负面情绪的年轻人,他们不是抱怨工资太低,领导对自己不好,同事缺点太多,就是抱怨社会不公平,自己没有机会。试想一下,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工作顺畅,事业成功呢?

人教版化学必修2教材第91页检验海带中存在碘元素的实验步骤如下:

(1)剪碎海带,用酒精润湿,放入坩埚中;

(2)灼烧海带至完全变成灰烬,停止加热,冷却;

2018 “13 Impressionen aus CHINA”,Galarie Djesany Weserstr.11·柏林

(3)将海带灰转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煮沸、搅拌、过滤;

(4)在滤液中加H2O2和稀H2SO4,然后加几滴淀粉溶液,发现烧杯中溶液变蓝,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笔者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现象:在加入淀粉溶液后,开始时烧杯中溶液并未变蓝,大约半分钟后才逐渐变蓝。对于这一意外,笔者并没有回避,而是提出课后与学生一起去实验室进行研究。经过实验和查阅资料,大家了解了淀粉、I2及KI溶液体系的可逆热色性现象,学生的疑问得到了顺利解决。

3.求异性资源──却看杨花自在飞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方式都是有差异的,因而在课堂中他们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诸多想法时,不能要求学生的想法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上来,而要引导学生对各种想法进行思考和交流,在学生思维碰撞和交锋的过程中,必定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1.2.1 师资人员 选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在社区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社区护理实践经验的中级职称社区护理人员。共选拨总带教老师1名,带教老师6名。

在陆良县大莫古镇杏鲍菇生产基地里,每天要出产10至12吨的杏鲍菇,占全省杏鲍菇市场量70%。近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生产负责人顺手拿起一朵刚刚摘下的杏鲍菇,吃了起来,“我们生产的杏鲍菇绝对的绿色生态,从菌包制作到出菌都遵循无公害的操作模式。所以,我们的杏鲍菇是可以现采摘现生食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科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导入环节”,而应该是“问题解决型学习任务”的情境,以真实的生物学问题(以科学事实、日常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为情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理解和反思具体的事实和概念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学科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氨气的制取”复习课中,笔者改变传统的由老师罗列知识点的教学方法,而是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弹性预设,以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思考氨气的制取方法。几分钟后,学生的结果如下:

方法1:N2与H2反应;

也因为漂亮,女人无法辜负这般人才。于是,她的所想所虑全都集中在了维持这份漂亮的穿着打扮上面。这么一来,小时候的书是很难读得好的,稍大一点又容易情窦早开,坠入男女的情感纠葛之中。而正是早恋早婚,其实还毫无社会与人生的经验,往往导致婚后不幸,命运多蹇。

方法2:Ca(OH)2与NH4Cl固体混合加热;

方法3:NH4Cl固体加热分解;

FGR是产科常见并发症,目前已明确的主要病因包括母体因素,胎儿遗传发育因素,胎盘因素,还有一部分病因不明确。FGR不仅会引起严重的围产期并发症,从长远看还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及心理健康[5]。胎盘是介于胎儿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胎盘血液灌注不足及功能低下,胎盘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均可能在FGR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6]。有研究指出病因不明的FGR胎盘中存在凋亡基因[7],可以使凋亡增加,导致胎盘功能异常,滋养细胞侵袭障碍,从而影响胎盘对胎儿的血供,导致FGR的发生。本研究通过TUNEL法检测,发现FGR胎盘滋养细胞存在凋亡增加的现象。

方法4:加热浓氨水;

方法5:将浓氨水滴到NaOH固体上;

方法6:将浓氨水滴到生石灰上;

方法7:NH4Cl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

方法8:Mg3N2与H2O反应;

方法9:生物体中氨基酸的腐败;

方法10:利用银镜反应。

宋人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一章中,说到晚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一书“记事多诞”之时说:该书之中记叙奇花异草、珍贵树木尤多错误和歪曲,大抵记别国所出者几乎没有根底。比如该书中说,有一种树能产五种香料,它的根是檀香,枝节是沉香,花是鸡舌香,叶是藿香,流出的胶是薰陆香。然而,檀香与沉香两种树木原是不同的。鸡舌香就是现在的丁香,今日药品中所用的鸡舌香也不是真正的鸡舌香。藿香自是草本植物,叶也是草叶,南方极为多见。薰陆香是小木本而大叶子,海南也有,所谓“薰陆”指的是它的胶,现在叫做“乳头香”。这五种植物迥然不同,原不属于同一类别。

学生们的有些想法确实超出了笔者的预设。此时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和评价这些方法:能否得到氨气、得到的氨气是否纯净、反应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这时同学们非常积极地做出评价并相互补充,最终得到以下观点:方法1适用于工业制氨气;方法2、方法4、方法5、方法6可用于实验室制氨气;方法7、方法8、方法9、方法10从制取效率、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应当被排除;对于方法3,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有学生认为只要在试管口增加一个吸收HCl气体的装置就可以了,而有一部分学生则不同意。笔者带领学生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操作,最终说明方法3不可行。这一教学过程体现出了教师的充分预设与课堂即时生成的完美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性思维。

4.挑战性资源──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质疑老师或质疑教材的现象,当我们遇到学生的质疑和挑战时,应该用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要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待,要将学生的挑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人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第60页“Fe(OH)2制备实验”中,现象为生成的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笔者提出讨论的问题是:解释Fe(OH)2转变为Fe(OH)3的颜色变化。如何解释出现灰绿色的现象呢?有教辅资料认为灰绿色为红褐色与白色的混合色,但有学生提出氢氧化亚铁呈白色,氢氧化铁呈红褐色。如果认为是它们的混合物,则必须有白色与红褐色在一定比例下,配成灰绿色,但根据配色表,红褐色与白色不能配成灰绿色,对此提出了质疑。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我让学生们分组展开了讨论,利用网络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中进行了汇报,一些有关灰绿色的解释令人惊喜[3]

解释1:氧化过程中晶体形状改变引起的颜色变化;

解释2:是因为部分三价铁的极化;

解释3:由卤化亚铁生成的和由硫酸亚铁生成的,不是一种物质;

解释4:虽然氢氧化亚铁是白色沉淀,但它也是强电解质,可以电解出亚铁离子。而电离出来的水合亚铁离子是浅绿色的,混合起来就是灰绿色的;

解 释 5:与 等反应有关,最后的生成物中含有Fe(OH)2、Fe3O4、Fe(OH)3构成白色、蓝黑色、黄色,共同组成的复合色(灰绿色)。或者说是白色到红褐色的过渡色;

解释6:由于Fe(OH)2不稳定,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成Fe(OH)3而呈现灰绿色,这个灰绿色物质是由Fe(OH)2和Fe(OH)3以一定比例混合的物质,过段时间Fe(OH)2完全被氧化为Fe(OH)3时,就会看到红褐色物质出现。

这则案例中,有些学生的质疑虽然偏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方向,打乱了教师的设计方案,但教师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使教学朝着更佳的轨迹进行,使化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潘家永,刘同萍.中学化学问题式学习方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2(8):75-77

[2] 赵亲水.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化学教学,2008(10):16-18

[3] 沈小祥.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资优生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