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容易误诊的神经科影像学表现丨pseudo-SAH

 芋森遇缇慕 2019-12-03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作者:曾宪珠 张静 李倩 王玉文 王辉 张哲成


患者因昏迷住进重症监护室,确诊为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资料载自AJNR杂志)

男,68岁,哮喘持续状态,意识障碍,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无效,死亡,CT显示脑沟、脑裂密度增高(密度值28Hu)、脑水肿、脑室缩小(资料载自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86年Spiegel等首先描述了1例缺血缺氧脑病患者的CT表现,其基底池、脑沟、脑池等蛛网膜间隙处出现类似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高密度的现象。1988年Avrahami等通过对100例伴有脑水肿的昏迷进行CT检查,发现所有的患者在脑沟、脑池均出现类似于SAH的表现,他们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seudo-SAH)。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这一现象,并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其发病多见于以下疾病:

➣(1)缺血缺氧性脑病;

➣(2)大面积脑梗死;

➣(3)静脉窦血栓;

➣(4)再灌注损伤性脑病;

➣(5)重症颅脑损伤;

➣(6)化脓性脑膜炎;

➣(7)自发性低颅压性;

➣(8)中毒性疾病:麻醉药物过量、丙戊酸盐中毒、甲醛中毒、蜂蛰等;

➣(9)特发性颅内压增高;

➣(10)脑内占位性病变;

➣(11)鞘内注射造影剂或血管内造影剂漏出;

➣(12)透析失衡综合征(DDS)。

除了造影剂的使用之外,其他疾病均会造成严重的脑水肿,因此怀疑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脑水肿密切相关。脑膜炎患者其感染过程可能会引起蛋白漏入基底池和蛛网膜间隙,并且蛛网膜下腔可能充斥着大量坏死的脑膜片段及血管壁,这个可以进一步解释CT上的高密度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红细胞增多症也会出现类似SAH的CT表现,应注意鉴别

男,17 岁,红细胞增多症,图1a 脑内血管密度增加(箭头);图1b 脑表面条状静脉血管影,密度增加(箭头);图1c 脑沟内密度增加的柔脑膜血管,呈线状高密度影(箭头);图1d 密度增加的血管影旁见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低密度影(箭头),与血管影分界清晰。(质料载自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pseudo-SAH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虽然,表面上pseudo-SAH的CT表现与SAH极为相似,均表现为脑沟、脑池、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但他们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别。二者影像学特点的区别如下:

(1)由于大部分的pseudo-SAH与脑水肿相关,pseud-SAH在CT上的高密度影分布区相对弥散而对称,而SAH患者其高密度影的分布区则与其破裂的动脉瘤的部位相关,相对局限。

(2)因脑水肿压迫静脉窦,导致脑静脉回流受阻,表浅静脉扩张,与脑水肿后密度减低的脑实质形成反差,因而出在增强扫描中,pseudo-SAH显示的高密度区可被显著强化。

(3)因为pseudo-SAH不是真正的出血,患者灰白质之间CT值差异明显小于SAH患者,作者(曾宪珠 张哲成等)报道的5例pseudo-SAH患者脑沟、脑池的高密度区CT值26~32Hu,平均值为28Hu,显著低于SAH患者高密度区的60~70HuCT值;而Avrahami等在对通过尸检和腰穿确诊的7例pseudo-SAH患者的分析中,脑沟、脑池的高密度区CT值为21~24Hu,而Given等报道的Pseudo-SAH患者高密度区CT值为29~33Hu。

(4)因脑水肿的原因,pseudo-SAH患者的脑室、脑沟、脑裂相对缩小,而SAH患者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堵塞、脑脊液循环不畅在早期有35%~70%仅表现为脑室扩大。

(5)在时间进程上,因SAH的出血会逐渐吸收,CT检出率会逐渐减低,分别是发病后2天100%,发病后1周约50%,发病后2周30%,发病3周后为0%,出血基本吸收;而对于pseudo-SAH,Tekeliogtu等观测了2例患者,其中一例患者CT表现持续286天,另一例患者持续存在。

在颅脑损伤病例中,硬膜下血肿可能会与pseudo-SAH混淆,在硬膜下血肿急性进展性加重时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与pseudo-SAH相似的临床表现,但起病原因多有明确的颅脑外伤史,头颅CT示脑水肿,硬膜下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脑沟、脑池致高密度影,并伴有脑挫裂伤;但严重颅脑创伤因为脑水肿也可能出现pseudo-SAH的表现;鉴别主要依靠腰穿检查,腰椎穿刺结果无血性脑脊液引出提示重症颅脑损伤后的pseudo-SAH,病情危重、预后较差;血性脑脊液提示硬膜下血肿可能性更大,应该以积极有效的治疗硬膜下血肿,引流出血、降低颅内压、减轻水肿为主。

治疗及预后

综上所述,pseudo-SAH的出现多伴有严重的脑水肿,预后不良,有学者对37例复苏后患者进行分析,其中pseudo-SAH(+)9例,pseudo-SAH(一)27例,pseudo-SAH(+)组的存活率显著低于pseudo-SAH(一)组,pseudo-SAH(+)组的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平均5.89)显著低于pseudo-SAH(一)组(平均4.5),曾宪珠等报道的5例患者仅1例患者有所好转,其余4例均预后较差。对于有严重脑水肿病因和临床表现的患者,CT上的高密度影分布区相对弥散而对称,CT值明显低于真正出血CT值(60~70 Hu),应高度怀疑pseudo-SAH的出现,有望能获得pseudo-SAH的早期诊断,并早期开展积极有效的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