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

 影像诊断与科研 2023-07-06 发布于广东

基本情况

男,53岁,腹痛约4小时;肠梗阻术后出现血压下降,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后。
        影像表学现(点击查看大图)

影像所见


脑组织肿胀,灰白质交界模糊,密度不均匀减低并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脑沟脑裂变浅,双侧脑室受压变窄;部分脑沟脑裂内密度增高,考虑脑肿胀,并缺血缺氧性脑病。
疾病介绍

概述

1986 年 Spiegel 等首次描述脑水肿病例中出现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间隙呈现高密度的征象。1998 年 Avrahami 等发现有这种类似蛛网膜下腔出血(SAH)CT 表现的病例,经腰穿或尸检证实并无 SAH,这一现象称为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征(P-SAH)。P-SAH 通常继发于复苏或严重头部创伤引起的脑水肿之后,预后较差。有别于 SAH,P-SAH 仅作为一种影像征象,并非临床诊断,P-SAH 的出现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值得注意的是脑沟裂与脑白质之间的密度差异增大,并不仅限于脑水肿,也可见于自发性低颅压、化脓性脑膜炎、红细胞增多症及静脉对比剂漏入蛛网膜下腔、鞘内注射对比剂等情况下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红细胞增多症影像表现,过目不忘!

病因机制
1、重度脑水肿脑实质密度减低,从而导致脑实质与基底池、蛛网膜下腔之间的密度对比增加。其他非弥漫性脑水肿背景下P-SAH的机制多种多样,总体而言与引起蛛网膜下腔密度增高的病因相关;
2、自发性低颅压:颅低压状态下,继发于脑下垂的基底池变窄,沿基底池和脑裂的密度增加导致P-SAH的出现;
3、化脓性脑膜炎(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产生的毒素会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蛛网膜下腔脓性物质堆积,引起蛋白质漏出,可能引起蛛网膜下腔密度增高;
4、红细胞增多症:直接导致对称的扩散性脑血管密度增高;
5、静脉对比剂漏入蛛网膜下腔、鞘内注射对比剂:对比剂直接增加了蛛网膜下腔的密度。
影像学表现

脑实质弥漫性肿胀,密度减低,脑灰白质界限模糊,脑沟、脑裂狭窄,脑回增宽,脑室受压变窄,基底池、小脑幕缘、纵裂池及脑沟、裂内呈弥漫性、管线状的高密度影,对称分布。

鉴别诊断

1、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是否存在弥漫脑肿胀: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存在弥漫性脑水肿的改变,脑白质密度减低,灰白质之间CT值差异减小(分界模糊),脑室、脑沟及脑裂相对变窄,而急性蛛网膜下腔常无脑水肿。(2)CT上高密度影的分布: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广泛、对称性分布;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密度影常与病灶(动脉瘤或动脉畸形)部位有关,病灶附近的脑沟裂积血量较多,较对侧增宽;并常按照重力分布,与患者的头部体位相关,位置较低的脑沟裂容易积血。(3)高密度影的CT值: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密度区代表血管内血液密度,其CT值平均为45 HU,而SAH高密度区代表是溢出血管外的血液,其CT值为60-70 HU,与血管内新鲜血栓的密度类似。(4)CT上高密度影的强化特点: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密度区本质上是血管,增强后可明显强化;而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密度区主要为漏出血液,增强后无强化。

   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纵裂池及双侧外侧裂池可见高密度影,灰白质分界清晰

2、其他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区别:首先应确定是否有弥漫性脑水肿;其次应从病因病史来鉴别,比如近期是否有鞘内或血管内对比剂注入史,是否有其他引起P-SAH的疾病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