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心一体】中医疗法精髓:上病下治,左病右治 ,阴阳调和!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12-08

不知道你们平时有没有发现,用指甲按身体某一个点,身体另一个点却会有针刺痛感?艾灸左侧足三里的时候,有可能你右边的足三里也会有热感。

你还可以试下,当左肩膀酸痛,按摩右肩膀对应部位,其缓解疼痛的效果反而更快。还有,当我们腰背疼痛时候,艾灸腿上的委中穴,疼痛很快就能消失。

如小便不通明明是下焦膀胱的证候,但在临床上有时采取通利小便的方法不能奏效,而用开肺气或补中气等治理上焦、中焦的方法,居然获得显著效果,这就是“下病上治”法。

外用药物的“上病下治”及“下病上治”,主要是以施治部位和产生证候的病位相比较,如施治部位高于产生证候的病位,即称“下病上治”法;若施治的部位低于产生证候的病位,即为“上病下治”法。

如鼻衄采用大蒜捣敷足心的治法,就是外用药物的“上病下治”法;又如子宫脱垂用蓖麻仁捣碎敷于头顶百会穴以升举,即为外用药物的“下病上治”法。

这正是运用了中医学“左病右治”、“上病下治”的原理。中医有个极大的优势,就是整体观,当你遇到局部有病局部治,反复调理不愈的,然后从整体观,上下入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调理方法非常简单,它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代中医名家总结的精髓。

一、左病右治,上病下治是什么呢?

“《素问》:“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灵枢》:“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腘是指膝部后面,腿弯曲时形成窝儿的地方。

二、为什么取穴能这么任性呢?

因为人体的四肢及躯干左右对称,并相互影响。12经脉气血相互流通的,其调理思路源于“阴中求阳,阳中引阴”的道理。

阴阳互生,互根,在一定条件下还相互转化。在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所以才化生出了左右,上下病互治的疗法。

当然左右病,上下病互治,并不是说所有左右病,上下病都能互治,比如当你左臂痒痒,总不可能跑到右边去挠,而是主要针对经络艾灸而言,常应用于缓解调理四肢痛、腰腿痛。

三、“左病右治”的应用

最常用在四肢疼痛方面。

比如说当你左脚踝崴了,明摆着这种急性肿处没法艾灸或按摩,可能会加重瘀血和肿痛,此时先在左脚扭伤处轻轻按,找到最痛的那个点,然后对应到右脚相同的部位进行艾灸。凡是脚扭伤的人,都可用这一招马上止痛。

有位灸友左手大拇指患了甲沟炎,痛得晚上都睡不著觉(当然该部位痛得不能按摩了)。马上去按捏右手大拇指上与左手相同的部位,结果当天他的疼痛就减轻了,两天后就全好了。

因为两边的经络是完全一致并相通的,你疏通右边的经络和气血的时候,左边也会跟着恢复,但绝对不会加重病情。

当腿脚疼痛麻木,就按揉另一条腿。膝盖冷痛,就艾灸另一个膝盖,有时候比直接艾灸阿是穴效果更好。

五、头痛医脚,上病下治典型应用

牙痛

艾灸合谷穴。虎口向后一寸左右的位置为合谷穴,具有清热止痛、镇静等作用,主调头部出现的牙痛、上火和发热等。

有位灸友因为右边脸牙关节损伤,疼痛不能吃硬的东西,连张口打呵气都觉得疼,还有慢性咽炎。按照局部取穴的原理,应该取穴大椎穴和天突穴,可以他嫌麻烦,取穴三阴交穴和涌泉穴,正好是歪打正着调理好了右边脸牙关节损伤,还有咽炎。

头痛,头部上火

取涌泉穴:当你有虚火的症状,如咽喉炎、口腔溃疡、眼睛赤痛、痘痘,就可以取脚底板的肾经涌泉穴,艾灸引火下行来进行调理。

腰背委中求

就是腰背疼痛艾灸或者按摩膝腘处,也就是膀胱经的委中穴这个地方。

除了艾灸外,很多调理养生方法都有运用到上病下治。比如泡脚也是上病下治很典型的例子。

还有不少虚证咳喘,用普通调理肺的方法每每不行,而须用温肾等调理下焦的方法处理;又如小便不通一般是下焦膀胱的证候,但用开肺气或补中气等治理上焦、中焦的方法,却能获得更显著效果。

以下是几组上下搭配,效用神奇的穴位:

1、百会——涌泉:主治神经系统疾病,如厥逆,卒中,休克等,一补一泻,有良效。

2、合谷——太冲:主治筋脉拘急,痉挛,抽搐,口噤以及头疼,牙疼,疝痛,无汗等症。

3、肩隅——环跳:凡肢体(四肢所发生的一部或半侧)痉挛疼痛,麻痹等,用之皆效。

4、天枢——足三里:可调治消化道诸疾,如腹疼腹胀,消化不良,泻泄,痢疾等。

5、肺俞——俞府:主治咳嗽,哮喘,咳血等肺部疾患。

6、命门——关元:主治一切虚脱,宜灸。

所以无论是艾灸哪里,只要是在艾灸的时候,给大脑和神经一个良好的信号,说明身体已经接受了这个信号,并转化成调理信息,然后体现的就是调理效果。

六、内服药物医案

从内服药物的角度出发,“上病下治”多数适用于一些内科杂病,今举例如下。

1 头痛:《名医类案》中有一则医案,记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曾经治一妇女,患偏头痛已数年,兼有眩晕,眼睛红肿,大便燥结,脉象急数有力,张子和认为系“阳燥金胜”,用大承气汤加味法治之而愈。

又如《医宗必读》载李士材曾治一患者“头痛如破,昏重不宁,风药血药痰药久治无功,脉之(就是诊患者的脉)尺微寸滑”,诊为肾虚水泛为痰。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等遂愈,重点乃从肾治。

2 眩晕:一般中年以上患者的眩晕以肾虚最为多见,治疗时每以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方加减,这是眩晕证较常选用的一种“上病下治”法。

又如《续名医类案》记载:“龚子材治大学士高中玄患头目眩晕,耳鸣眼黑,如在风云中,目中溜火……诊之六脉洪数,此火动生痰,以酒蒸大黄三钱为末茶下,一服而愈,盖火降则痰自清矣。”这是眩晕的另一种“上病下治”法;此外,眩晕亦有从中焦脾胃治疗的。

3 咳喘:虚证咳喘多从下焦肝肾论治,尤其以治肾更为重要,因为中医认为“肾为气之根”,肾虚气喘的主要特点是呼长吸短,气促而不足,脉微或浮大虚弦,亦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至于具体下治法则有温肾摄纳、引火归元、滋养肝肾、温补脾肾、补中益气等法。

现在再来谈谈外用药物中的“上病下治”法,根据古今文献资料分析,这种治法较多用于内科杂证和五官病证。举例如下:

1 噤口痢:痢疾毒热炽盛、饮食不能入口者,称为噤口痢,可用“足心敷法”(即以药物敷于足心涌泉穴),药用吴茱萸研末,醋调敷两足心(见邹 笙《外治寿世方》);亦可用敷脐疗法(即用药物敷贴脐部),药用黄瓜藤烧存性,香油调贴脐部,或以木鳖子和飞面敷脐(见吴师机《理瀹骈文》)。

2 干哕:肾炎尿毒症患者,常有干哕不止的症状,中医认为大多由于肾虚湿浊上泛所致,可用大蒜捣泥,薄敷足心涌泉穴,外以纱布包扎,隔12小时取下纱布,洗去蒜泥,能引导湿热下行。

3 鼻衄:李时珍曾用大蒜捣敷足心治疗鼻衄患者。古代还有用线扎中指的方法治疗鼻衄的,这属于外治法中的不药疗法,亦属“上病下治”的范畴。

“下病上治”法的治例

内服药物的“下病上治”法较多用于内科杂病及妇产科疾患。述例如下。

1 痿证:痿证乃指两下肢痿软,不能行立。《素问?6?1痿论》认为系“肺热叶焦”所致,不过实际原因与阳明胃也有关系,故又有“治痿独取阳明”的说法(亦见《素问?6?1痿论》)。近代已故名医丁甘仁就主张用养肺阴、清阳明的“下病上治”法。但古代亦有用补中益气法获效的。

2 大便不通:万密斋曾治某患者大便不通,脉微气弱,气口脉浮大而软,诊为内伤、气血两虚,服补中益气汤倍加当归而愈。这种便秘不用通导而用补的治法,中医术语又称“塞因塞用”。

3 癃闭:张隐庵治一癃闭以补中益气汤治愈,张子和则曾用吐剂治癃闭。前者的作用主要是升提,有利于膀胱气化;后者的原理是去上焦气闭、痰闭,而使下焦得以通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