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一道简算题想到的

 GXF360 2019-12-10

一位五年级学生在解答一道小数除法计算题“15÷2.5+15÷7.5”时,能轻而易举地采用常规方法解答问题,即分别求出15÷2.5 和15 ÷7.5 的商,最后再将两者加起来,但她对于题目中的要求“尽量使用简便计算方法计算”感到困惑。明明可以直接解决问题,为什么还要用简便算法呢?这位学生熟练掌握整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这是她首先就能想到的算法,而要绕弯子去想简便算法,反而成为她的思想负担,迫使她不得不放弃唾手可得的方法去绞尽脑汁想别的算法。那么,这道题的简便算法是什么?该如何去思考?下面就让我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并进行答疑解惑。

一、为简便而进行的计算反而复杂化

能否简便计算,首先要考虑是否能运用运算律。初步审题,发现上述计算题的两个除法式子的被除数都是15,中间用加号连接,让人想到利用分配律来解题,即15÷(2.5+7.5)=15÷10=1.5。当然这样的结果是经不起推敲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样解题的结果是错误的。也许,这就是命题者故布疑阵。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讲,乘法分配律是简便计算中的常用运算律,但是却无法类推至“除法分配律”。这个“陷阱”会让很多学生中招。

如果“除法分配律”行不通,不妨改弦易辙,转换思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解决问题当然要用现成的定理和公式,这样,分数知识便成了首选,沿着这个思路,把有关除法式子转化成分数形式,让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10倍,然后对分母进行通分,约分化简之后即可求解。如即15÷2.5 + 15÷ 7.5 = 8。五年级学生早在一年前就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这其实就是把陌生问题转化成熟悉问题,用已掌握的知识巧妙解决问题,是学生能够理解,也能够接纳的方法。但这样处理简化计算步骤了吗?不难看出,这种方法反而略显烦琐了。

祖父爱置房产,在九江、庐山、芜湖、汉口都有大片的家产。九江的房屋位于湓浦路上,建有十栋楼房,取名“龙江里”,还购买了一座俄罗斯砖茶厂,共有房产5500平方米。庐山的房产位于合面街最繁华的地段,临街一栋石砌两层楼房,下面是一字排开的六间门面,连同楼后两栋别墅,自家编序1-8号。大楼的二层与楼后的别墅住人,每年夏季李家老老少少乘轿上山避暑,就住在这里。芜湖临江闹市区有祖父建造的“长安里”,还购置了大量店面。汉口街最热闹的区段矗立着祖父修建的四层大楼“李积福堂”,家人称“汉口大屋”,大楼旁建“荣昌北里”,均是连绵成片的二层店面。

也有教师提出不同看法,鉴于小数0.5 作为除数的特别之处,其实也可以另辟蹊径,将2.5 化成5×0.5,将7.5 化成 3×5×0.5,原题也就转换为:15÷(5×0.5)+15÷(3×5×0.5)=15÷5÷0.5+15÷3÷5÷0.5=6+2=8。这种方法也能求出正确得数,但不适合推广。原因有二:一是将2.5化成 5×0.5 和将 7.5 化成 3×5×0.5 的形式,对刚刚接触整数除以小数的五年级学生而言,是很难想到的;二是这样一来简单的两商之和的算式结构被破坏了,变得无比复杂。这种方法在除法之外增加乘法运算,还运用到了拓展公式a÷(b×c)=a÷b÷c。把算式形态复杂化,更容易使学生出错,最终造成“满盘皆输”。

二、找到最实用的方法才是真简便

如果非要按照上述方法解题,倒不如对算式进行分解,看起来思路更清晰。

方法一 :15÷2.5+15÷7.5=3×5÷2.5+2×7.5÷7.5=3×(5÷2.5)+2×(7.5÷7.5)=6+2=8。

方法二:15÷2.5+15÷7.5=(3×5)÷2.5+(3×5)÷(2.5×3)=3×(5÷2.5)+5÷2.5=6+2=8。

这两种运算思路,比前面的运算思路更容易理解。

针对药学院校和相关专业量大面广、实验室类型多样、缺乏有针对性的安全环保教育与管理的现状,借鉴国外药学院校与实验室管理模式与经验,结合笔者在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从教、学、管、监四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以上几种方法运用起来简单省事,但是却不容易想到。因此,上述方法还不够实用,需要找到一种既简便又容易让人接受的方法。于是,笔者继续探索新方法,不断尝试创新。题目是求15÷2.5和15÷7.5的和,宏观来看,只要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算出两个商数就行。“15÷2.5”这样的算式学生生疏,根据除法的商不变定律,学生对于 5÷2.5=2 和 100÷25=4 的运算轻车熟路,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因此只要把100 和25 同步缩小10倍,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数字,100÷25 的结果就和10÷2.5 相等。因此,不妨把 15 分成 10+5,让它们分别除以2.5,所求的两个商之和就是15÷2.5 的商,即15÷2.5=(10+5)÷2.5=4+2=6 。前半部分解决了,后半部分以此类推。同理,寻找7.5的一些常见倍数,而7.5+7.5恰好等于 15,于是联想到把 15÷7.5 化为 15÷7.5=(7.5+7.5)÷7.5=1+1=2。采用这种方法,其实是缘于2.5是特殊除数,对比前面的方法,五年级学生可能更好接受,但这种方法也不是最简便的。

第四步: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当直线绕原点旋转运动的过程中,讨论两个函数图象交点的个数,得出满足条件的a的取值范围为

三、寻找科学的计算教学方法

过程重于结论。通过探索研究,基本可以确定,本题没有更简便的方法。然而这一艰辛的探索没有白费,一是明确了分配律对除法失效;二是认识到具体计算时,可以适度地放缩分子和分母,或进行数据的拆分,使计算方式更具选择空间。

数学教学不应禁锢学生的思维,只给学生一条路走。多一条思路,可能对数学的理解就会多一份深刻。本题一个劲地追求简洁高效,反而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越搞越复杂。有些计算题,采用一般方法也会得出准确值。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多维度探索,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类比能力。

当学生简算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对所有常规的运算律有一个全局把握后,教师应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深入理解运算性质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运算。如根据加减法去括号衍生出乘除法去括号。例如,计算“321-79-21”,就可以根据加减法的性质来变通处理达到简算目的,如321-(79+21),因为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看作一次性减去两个数的和。当然,能不能简算,和去括号和添括号没有必然联系,这不是绝对的,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是321-(21+50),这时,去括号就能简算。同理,可以推断出乘除法的去括号,如 1000÷25÷5=1000÷(25×4),这样添括号后,后面两个除数就构成相乘关系,这同样是通过类比加减法去括号原理得出的,连续除以两个数,相当于一次性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算式如果是100÷(25×5),那么去括号就会更简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类比变通要防范“想当然”,预防形式上的“冒充”。如根据乘法分配律5×(8+6)=5×8+5×6 想当然地类推出100÷(3+7)=100÷3+100÷7 这显然是错误的。但是,反过来却是行得通的,如(30+70)÷20=30÷20+70÷20。这其中的奥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基本算理进行深入理解。

学校发展亦或教改中都存在很多实际问题,面临种种实际困难。这些问题本身既是问题又是契机,我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抓住学校发展的困难以及各学科独特的困难,这样才能精准发力。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在意学生会不会做,更应在意学生会不会想,要充分替学生考虑,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探究他们产生这些想法的根源,即站在学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一道题会有多种解法,在做题时,应选择最契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方法来教学。

一道简算题,看似简单,但是,在简算和常规算法的取舍之间,我们应该再三斟酌,再三尝试,在不断尝试中总结提升,不断优化算法,实现真正的简算。

[参考文献]

[1]王军.口诀引领,让简便计算更高效:基于简便计算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8(29):56-57.

[2]王晓兵.重视解题过程,展现学生思维:以苏教版解决一道简便计算题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8(25):32+6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