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中有治温病初得方用时宜稍变通说

 为什么73 2020-01-14

《伤寒论》中有治温病初得方用时宜稍变通说(应汉皋冉峰君征稿)

(《医学衷中参西录》原第五期第五卷)

伤寒与温病始异而终,故论者《伤寒论》病入阳明以后诸方,皆可温病,而末传阳明以前诸与温病不宜,说也善则善矣。然细阅《伤寒论》方,愚又别有会心也。《伤寒论》谓: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身灼热者温;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必鼾言语难出。”此景论温病之提纲也。乃提纲详矣而其后未明言治温病之方,后世以为憾事。及反复详细观之,乃知《伤寒论》中原有治温病之方。汇通参观,经义自明。其第六十一节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夫此节之所谓发汗后,即提纲之所谓若发汗也。此节之所谓喘,即提纲之所谓必鼾也;由口而喘,由鼻息即鼾矣。此节之所谓无热,即提纲之所谓身灼热也;为其但身灼热,是其热犹在表,心中仍无热。两两比较,此节原与提纲之文大略相同,而皆为温病无疑也。其所以汗后不解而有种种诸病者,其用温热之药强发其汗,以致汗出之后病转加剧。仲景恐人见其有汗误认为桂枝汤证而再投以桂枝汤,故特戒之不可更行桂枝汤,宜治以麻杏甘石汤。则麻杏甘石汤实为温病表证之的方,虽经误治之后,其表证在者,仍可用之以解表也。盖古人立言简贵,多有互文以见义者。为此节所言之病状即温病提纲所言之病状,故此节不再申明其为温病。为提纲未言治法,而此节特言明治法,以补提纲所未备。此将二节相读之,无待诠解自明也。然此所论者,风温初得之治法提纲明言风温之为病。若至冬伤于寒及冬不藏精至春乃发之温病,或至夏秋乃发之温病,有初发之时于表证无涉者又不必定麻杏也。

或问此节经文注疏家有疑其有差误者,以为既汗出何以复黄?既无,何以重用石膏?此诚可疑之点,敢以相质。答曰:此方之用麻黄者,以治喘,兼助石膏之力使达于表也。用石膏者,虽藉以清热,亦以调麻黄之性使不过发也。盖此证之热在胃者少,在胸者多,胸居上焦,仍为太阳部位,即此证仍属表证。方中麻黄、石膏并用,石膏得麻黄则凉不中,麻黄得石膏则发有监制。服后药力息息上达,旋转于膺胸之间,将外感邪热徐徐由皮毛透出,而喘与汗遂因之自愈。仲景制方之妙实具有化机,而又何疑乎!且石膏性原非大寒,本经》载有明文,是以白虎汤用之以清阳明之大热,必佐以知母而后能建奇功。为此证无热,所以不用知母也。况此节之文两见于《伤寒论》所微异者,一在发汗后,在下后也。岂一节之文差,而两节之皆差乎?特是此节经文虽无差误而愚用麻杏甘石汤时,于麻黄、石膏之分量恒有变通。原方分量,石膏为麻黄之两倍。而愚遇此证热之剧者,必将麻黄减轻石膏加重石膏恒为麻黄之十倍;即其热非剧,石膏之分量亦必五倍麻黄也。

或问麻杏甘石汤既可为温病表证之的方,何以《衷中参西录》治温病初得诸方薄荷、连翘、蝉退诸药与石膏并用,而不以麻黄与石膏并用乎?答曰:此当论世知人而后可与论古人之方。仲景用药多遵《本经》薄荷古原名苛,《本经》不载,《别录》亦不载当仲景时犹未列于药品可知。蚱蝉虽载于《本经》然古人只知用蝉,不知用蜕,较之蝉退皮以达皮者,实远不如,故仲景亦不用。至连翘古用根,即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之连轺也。其发表之力,亦不如连翘也。故身发黄病者,仲景用之以宣通内热利水去湿,非用以发表也。为此三种药当仲景时皆未尝发明。故于温病之初候原辛凉解肌,亦以麻黄发之。且防麻黄之热,而以石膏之也。仲景当今日,则必不黄而用薄荷、连翘、蝉退药矣。即初起之证兼。似必赖麻黄泻肺定喘,代以薄荷亦可奏观小青龙汤证兼喘者,去麻黄加杏仁,是治外感之喘不必定用麻黄)。盖此节所言之病状,若在伤寒,原宜麻黄与石膏并用,而在温病,即宜薄荷与石膏并用。若其喘甚轻者,在温病中更宜以牛蒡代杏仁也。

【按】麻杏甘石汤柯韵伯亦谓系治温病之方,而愚作此说时犹未见柯氏之说也。为拙说复于柯氏说外另有发明,故仍录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