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仁汤】2

 昊晟堂 2020-01-18
三仁汤

《温病条辨》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歌诀总括】
三仁汤能治疗湿温病、暑湿病,对湿热中阻引起的胸闷呕恶、头痛身重、午后发热等有治疗作用。全方药物由杏仁、薏苡仁、白蔻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组成。
【歌诀详解】
本方是治疗湿温病的著名方剂,病证中应抓住湿邪内外合邪、卫气同病且湿重于热的特点。患者平素湿饮内停,又外感时令湿热之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如裹、恶寒;湿性重浊,客于肌表,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纳差便溏;热处湿中,被湿遏制,湿热交蒸,湿遏热伏,阻滞三焦,留恋气分,故见身热不扬,午后为甚。
针对上述病证为素有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痼结不解之势。在此情况下,本方从宣畅气机、利湿清热角度立法。
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宣发肺气以开水源,燥湿化浊以健脾运,淡渗利湿以通水道,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且使寒凉之品清热而不碍湿,半夏尚可降逆除痞。
【应用点睛】
本方可用于浅表性胃炎、肠伤寒、急慢性结肠炎、感冒、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等中医辨证属湿热中阻、湿重于热者。
【名言名句】
《外感温热论》:“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


三仁汤
《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5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方解】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究其病因,一为外感时令湿热之邪;一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4.使用注意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附方】
1.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引《医原》)藿香二钱(6g)半夏钱半(4.5g)赤苓三钱
(9g)杏仁三钱(9g)生苡仁四钱(12g)白蔻仁一钱(3g)通草一钱(3g)猪苓三钱(9g)
淡豆豉三钱(9g)泽泻钱半(4.59)厚朴一钱(3g)水煎服。功用:解表化湿。主治:湿温
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2.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三钱(9g)滑石三钱(9g)茯苓皮三钱(9g)大腹
皮二钱(6g)白蔻仁一钱(39)通草一钱(3g)猪苓三钱(9g)水煎服。功用:清热利湿。主治:湿温邪在中焦,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竞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与三仁汤皆为治疗湿温之常用方。其中藿朴夏苓汤以三仁、二
苓配伍藿香、淡豆豉化气利湿兼以疏表,故主治湿温初起,表证较明显者;三仁汤以三仁配
伍滑石、淡竹叶于化气利湿之中佐以祛暑清热,故主治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黄芩滑石
汤以黄芩配伍滑石、二苓,清热与利湿并用,故主治湿温邪在中焦,湿热并重之证。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温病条辨》卷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2.方论选录吴瑭《温病条辨》卷1:“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凉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
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
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
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
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
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