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量贩式回复日方赠诗

 liweiwb 2020-02-16

最近,日本给中国捐赠留言的诗火了,今天周末,中国的很多地方要么白雪皑皑大风呼啸,要么烟雨朦胧天际低垂,是最适合品诗的,就把日方那些诗全部评一遍。

有的人可能会说,有的捐赠留言,是在日本的华人指导的,但他们也代表的是日本,而且那个并不重要。

诗歌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诗歌处,就是中华。
 
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中华是一个文化概念,原则上,只要用汉字,写诗词,或者有这种诗词的情怀和血脉,都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圈。

当年的朝鲜,高层交流都是用汉语的,天天闹着要并进中国的领土。中国不让,他们天天号称自己是“小中华”。

日本就更不用提,对当年的中华迷恋到不可自拔,汉语和汉字是高层与皇族的标志。日本的皇族,到今天还称自己是“华族”,他们的天皇发音是“鹤音”,吴侬软语的调子。

日本的年号,更纯是中国产物。

但问题是,他们搞的越来越中国,好像有几天,人家以为咱们垮成这样了

所以大王必须投桃报李,代人阅卷。有余力的同志,请抄送受赠单位不谢。

眼看日方弄过来的诗攒了不少了,这次就集中的应回尽回了,省的别人觉得咱没文化。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先是日本道观捐给中国道观的。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整诗出自两汉代的《旧题苏武诗·别诗四首》“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诗的意思是,人间的至爱是骨肉亲情,就如同像树叶和树枝,我们结为朋友也是如此。四海之内都是兄弟,谁也不是不相干的陌生人。

何况我们是同气连枝的,我和你同出于一个身体,过去我们像鸳鸯一样在一起,今天却像东方的辰星和西方的参星一样,此起彼落,永不相逢。

浪漫凄美的就像那块手表。

这首诗贴切吗,非常贴切。尤其是“与子同一身”,说一脉相承没毛病。

日本道教起源于中国道教,据传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是第一代天皇,中国一直说,日本也没否认。

日本本土宗教是神道教,神道这个词出自《易经》。《太上感应篇》等很早就传入日本,日本也过的端午、七夕就是道教节日。

日本天皇是继承了道统的,天皇本身是个道教尊称,天皇家族也有“真人”之姓。

日本所谓的镇国重器,草雉剑、八咫镜、八尺琼勾玉,中国人一看就知道是道教法器,来自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天皇在宫廷的四方拜,是原汁原味的道教礼仪。

这个捐赠是在感慨啊,双方是兄弟,更是骨肉兄弟,虽然后来因为文化原因,教义偏差大了,但都是同源同祖,不分你我。

这近乎套的,小话说的那个暖心。

对方留言是:“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大王回复是:“苍生如赤子,九州共沾恩”。

诗句出处《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是唐朝诗人许棠的作品,许棠也是修道的。

九州对四海、苍生对路人。宗教还谈什么兄弟,都是神明的赤子,是心有大爱的,四海兄弟太俗世了,这个意境比日方稍高。

这个回复,在感谢日本道家的捐赠的同时,也说我们道教为全体国民祈福,说九州沾恩不为过。但最多是沾下,轻重很合适。

另外,许棠诗的第一句是“天降贤人佐圣时,自然声教满华夷”,给日本的道教讲,你是我传过去的,也能看成是我的赤子。

日本道教也有迎恩牌匾,沾过我们恩,我们也是知道的,回复能懂他的潜台词,意境再高一分,才是回应的妙处。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然后是是日本富山捐赠辽宁的“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这句是很赞的,首先是对仗,辽河对富山,雪融对花开,然后是呼应,同气连枝呼应共盼春来。

而且把辽河、富山的名字进行了嵌入,雪融、花开、春来,有自然寓意,又有疫情消散的完美寓意,深得汉语意境的精髓。

“同气连枝”来自于中国南北朝时,梁代周兴嗣的《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但是用在这里,是带点距离的敬语,类似于我们平时称的xx兄”之类的,称兄道弟。

留言看完,很礼貌、很客气、很暖心,但距离感是有的。辽河与富山本来只是友好城市而已,确实也拉不上太深的血缘关系。

对方留言是:“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大王回复是:“荆楚疫散、华夏春满、和衷共济、国泰民安”。

和衷共济来自于《国语·鲁语下》:“夫若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大王的回复,荆楚指湖北、和华夏都是地名,对应他们的辽河、富山,还比他们的广很多。

疫散、春满,也是对方追求的,春暖花开的时候,疫情肯定消散了,那时候,我们彼此国泰民安。

时间、空间、遣词、意境都给你对上。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这个热句,是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捐赠给湖北高校的的防疫物资的捐赠留言。

意思很浅显,虽然我们地理相隔,山川河流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在同一片天空下。

但是典故非常深,写诗典故用的好不好、贴不贴切,直接决定了整体水平。

众所周知,隋唐时是中国文明的高峰,日本崇拜的一塌糊涂,不断的派遣遣唐使来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派遣留学僧(不是生),来学习中国的佛法与文化。

可谓一手学政治经济,一手学文明教化。

在唐玄宗年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朝廷的委托,随第九次遣唐使来到大唐,礼请大唐高僧去日本弘扬佛法。

同船送来了日本造的千领袈裟给大唐僧人,每件都绣着日本长屋亲王的佛偈: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荣睿、普照这两个留学僧在长安一晃就是十年。十年后,他们打动了扬州大明寺住持鉴真大师,鉴真被此偈打动,认为日本是“有缘之国”,决心东渡弘法。

但当年的航海技术很差,鉴真一直到第六次才东渡成功,那时他已经双目失明了。

他到日本后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日本孝谦天皇封鉴真为传灯大法师,授予大僧都一职,由鉴真统领日本佛教事务。

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法,被称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鉴真是一代大才,他在日本不只传播了佛法,除了带去了佛法外,还给日本带去了书法、礼仪、中医、饮食、农耕等技术。

鉴真法师亲自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成为当时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学府,现为世界文化遗产,日本国宝。

鉴真是书法大家,带去了王羲之的真迹三幅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对日本书道的形成极大促进。鉴真的手迹“请经书贴”被誉为日本国宝。

鉴真还把中药的应用技术传到日本,让日本的平民看得起病,被誉为日本之神农、日本汉方医药之祖。

直到十七、十八世纪时,日本药店的药袋上,仍然印着鉴真的图像,今天我们去日本找人代购的汉方药,创始人就是鉴真。

鉴真一个人,把日本文化提升了500年。

整个典故就是HSK捐赠物资的来源,他其实想说的是背后这个故事。

一是感慨,我们的交情好几千年了,当年,你们有很多鉴真这样伟大人物都帮过我们;

二是我们知恩图报,做这个事是应该的;第三才是字面的意思,我们同在一片天空下。还加上了悲天悯人的感觉。

所以,日本自民党干事二阶俊博能讲出义不容辞、要求国会人人捐款,也能理解了,别看中日恩怨多年,他们高层的汉学功底都是很深的。

对方的留言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大王的回复是:“海内知己、天涯比邻。”

诗来自唐朝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四海之内存在我的知己好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是隔壁邻居一样。

遣唐使来学唐文化,我们就得拿唐文化来对。这个回复,不带唐样的,都不合格。

王勃是初唐四杰,日本人崇拜的一代神童。王勃也是崇信佛教的,他的诗带有佛教的清雅和禅意。

只要我们感情相通,又何必在乎山川和风月是不是同一呢?格调相同,背景统一,意境略超,各自通俗易懂,最好不过。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再就是27日本捐赠的10万套防护服,这个是相当于日本的全国医疗协会的荣誉理事长、也是日本自民党干事长的二阶俊博牵头,从日本各界搜罗来的,捐赠留言放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句词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意思是:谁说你没有军装啊?我与你同穿那套战袍!国王要带着整个国家去打仗,修理好铠甲与兵器,我同你一道去杀敌。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一路摧枯拉朽,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吴国当年可是春秋五霸最后一霸,实力强大,秦国的腹部岌岌可危。

秦国当时还比较弱小,只能决定举国动员去帮助楚国抗吴,出征前专门做一首赋。

日本用这个留言,第一是说,我们患难与共,我的就是你的,第二层的意思是说,就像当年秦国支援楚国一样,我也是以举国之力来支援你,我说到做到。

第三层的寓意是,我们肯定能胜利,因为当年这个赋做完后,秦国赢了。用典故是很微妙的,用了兆头不好的,就是咒人家去死。

最后一层寓意很多人没看出来。秦国当年是个穷地方,穷的好几个人要同批一套战袍。

日本的深层含义是,我尽力了,能给你的都给你了。的确,大家不缺钱而没货,很多网友看不下去了,说你自己留点吧。

对方留言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大王回复是:“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这个一样来自于《诗经·伐木》。笾豆,是祭祀或宴会时盛食物和酒的器皿,有践,是排列的整整齐齐。

回复的意思是装食物的器具放的满满的,兄弟之间不要见外。大哥只是暂时困难,其实不差东西,咱两好好处,将来有你的好滴。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再就是211日,日本舞鹤市政府驰援大连的物资。每个箱子外面都贴了一句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来自唐朝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他朋友姓柴,侍御是个官名。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的我们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王昌龄的诗是通俗易懂的,整首诗是一种反问句式的肯定。我们难道不是兄弟吗?我们如果心心相映,那么又何曾算是分离了呢?

说白了就是“我们永远在一起”。这个没有用太深的典故,但是朗朗上口,还带着一丝凄美和企盼,和日本的文化性格倒是很贴合。

对方留言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大王回复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你用王昌龄,大王也用王昌龄,诗来自他的《芙蓉楼送辛渐》。

用的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手法,还带点宽慰性质。对方不断反问,我就告诉你答案。

没事的,不要悲伤啦,(洛阳)你那边的朋友如果问到我们这边战疫的情况,问到你们的心意,就说我们收到了,心都像冰一样的纯洁,藏在我们记忆最深处。

“崎岖路,长情在”

再是日本长崎给上海等捐的医疗物资,纸箱上贴有“中国加油!上海加油!”的鼓励话语,此外还有一句小诗“崎岖路,长情在”。

这个寓意是“道路虽然很崎岖,但是我们的友情长在”。

也是把地名长崎融入在里面,与上文的“辽河雪融、富山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藏头诗,还倒装。

对方留言是:“崎岖路,长情在”。

大王回复是:“海波平,上国安”。

你倒装长崎,我倒装上海。

唐代诗人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沧海波平、黄河水清一向比喻天下太平。

中国一向是天朝上国,这边自称上国,比日本高级一些,占些便宜不为过,恰恰好。上海,确实比长崎高啊。

“守礼之邦,源远流长”

2月10日,冲绳的贸促组织向友好省份—中国福建省捐赠了儿童用口罩和医用手套,贴着“守礼之邦,源远流长”八个字。

这个说多了又得感慨了,日本的冲绳,中国的称呼一直是琉球。琉球深受中国的影响。《隋书》中即有《琉求传》。

据1650年成书的该国第一部国史《中山世鉴》称:“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用汉语写成。

作为一个独立的古王国,它长期是中国的属国。

明朝时,中国册封封琉球岛统治者为琉球王,琉球首都首里城入口,挂着“守礼之邦”四字,为明朝万历帝下诏所赐。

赠言既是说中日两国各自都是礼仪之邦,礼自然包含着对危难朋友的帮助,也是说双方的渊源和文化是很深的。

用了万历皇帝的题词,摆出的是学生对老师、后学对前辈的尊重,来表达对汉文化的归属和崇敬。

对方留言是:“守礼之邦,源远流长”。

大王回复是:“有教之家,国祚延绵”。

家在这里不是家庭。古代,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天子的疆域才叫天下。琉球那个地方,基本也就是封个“家”。

“国祚”出自《汉书·刘向传》,指国家的维持时间,寿命。

回复的意思是,琉球也是一个有教化的地方,祝愿他们的国运绵长,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

琉球今天还保存着汉文化的传统,和日本本土有相当不同。大家有时间去玩的,可以去看看。

已阅

日本赠言诗来了以后,很多人觉得自己惭愧,好多不懂,要去查书,其实不必,首先,这些诗歌就算是日本人赠的,也是中华文化。

虽然《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但是就算你哪天身价亿万,闲的没事,想用才华报复社会,乾隆老爷子也会告诉你,可以不可求的东西顺其自然,而且没啥意思。

乾隆一辈子写了四万首诗,刻在花瓶上,雕在皇宫里,弄的满地都是,然而,都是辣鸡,没有一首传的下来。

就连大王,充其量弄个对联,批发点回复,写个阅。作诗的材料,要等那些2010后了,流水线一开动,中国制造什么诗人整不出来。

再说了,语言就是传递个信息,信息就得通俗快捷。5G社会要求的就是快,诗词太费流量了。一句卧槽打天下,人人能懂,才是现代文明力求的直白简约。

就连英国人,我爱你的“I love you”都简写成“I L U”了,爹妈都不认识了。

大家没啥好惭愧的,我们今天努力奋斗,就是在为流水线生产诗人而努力。国家提倡生二胎,那也是出诗人的概率大一倍啊。

好吧,最后整理一下。

日方留言:“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大王回复:“苍生如赤子,九州共沾恩”。

日方留言:“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大王回复:“荆楚疫散、华夏春满、和衷共济、国泰民安”。

日方留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大王回复:“海内知己、天涯比邻”

日方留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大王回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日方留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大王回复:“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方留言:“崎岖路,长情在”

大王回复:“海波平,上国安”

对方留言:“守礼之邦,源远流长”

大王回复:“有教之家,国祚延绵


赠诗一首未来中华的繁荣:

四夷重译称天子,否极泰来九国春

就到这里吧,差两分就要使出全力了。

话说,这八成功力如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