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KSF薪酬全绩效模式如何提取指标?手把手教你解决!

 全优绩效 2020-02-18

提取6-8个K指标

1、提取指标的三大原则

1)SMART原则。清晰明了的数据与标准。

2)BSC原则。对于中高层管理者,必须做到四大维度的动态平衡。

3)产值面与价值面相结合原则。一线岗位产值面的权重要高,二线岗位价值面的权重要高。对KSF而言,要求任何管理岗位都要具备这“两面性”。

2、在数据不支持的情况下,如何提取K指标?

举例:

计划性指标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制定年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的具体计划,并细分到各月,确认通过时间。本项价值工资为1000元。该计划必须获得总经理批准执行,如由于公司原因需要调整计划的,同样需获得总经理书面同意,由考核责任人拟定新计划交总经理批准。考核:如当月完成制度拟定且有提义,但未获通过颁布执行的,只发本项工资的50%;如未拟定或未提交的,当月不发本项工资。对于未发的部分,每推迟一个月颁布,少发30%。如因此影响公司正常运转的,可同时参照公司相关制度处理。

要求性指标一KSF落地执行检视:需每月检视KSF执行情况,下月5日前向总经理上交KSF执行总结,每月安排一次KSF小结会,每周检视一次K目标计划填写与落实情况,并执行考评反馈。本项价值工资为500元。考核:如未提交月总结报告少发200元,K目标计划未填写执行(4周),每少一周少发50元,检视不到位的,可少发100元.

标准性指标一消防事故次数:财务报表及时性与准确性。每月15日为财务报表提交时间,要求按时提交、准确无误,本项价值工资1000元。考核:每逾期一天提交,少发100元。发现一处重要差错,少发20-50元。提前提交的,每提前一天奖励50元,当月无任何差错且比上月有改进的,可奖励50-200元。

3、主要常见的指标

说明:一些指标具有双重性,例如费用率,既是典型的财务类指标,有时也可以看作内部运营类指标,关键是在当下对这个指标的要求,如果作为改善方向,则多数偏内部运营类指标,因为它需要从内部运营开始优化,才能最后实现改善结果。

4、指标是如何选取出来的?

1)战略发展的定位

例如:某企业定位2012年是规模年,以快速占领市场为导向,这一年的K1指标为“销售额”,K2指标为“毛利率”.定位2013年是收益年,以快速获取回报为导向,这一年的指标K1为“毛利额”,K2为“销售额”.

2)岗位价值分析的结果

3)经营与流程改善的需要

例如:某企业认为A类客户将是本企业最有价值的潜在客户、贡献最多的客户,为要求相关岗位重视这项工作,设立指标“A类客户销售增长率”,同时又认为,公司在促销时未考虑公司的成本投入,旺人气不旺才气,因此设立指标“促销费用率”、“促销费用产出比”“广告费用率”、“促销毛利润”等(从中选设一项).

4)对价值空间的扩展

一些岗位虽然有几个核心价值,但价值的质或量不够,影响到员工的收入定位与工作负荷,同时随着经营形势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扩展员工的价值空间。

例如:某影楼的行政经理,可以扩展的价值有:“个人销售额”(全员营销)“公司行政费用率”(预算与管控)等.

5)矛与盾的设计

每个指标都有正负两个方面,扬正之时必要看此反面在哪里,例如,销售额的反面是成本、费用,周转率的反面是缺货率,利润额的反面是客户满意度,工资费用率的反面是人才保有率等。对于重要的指标项,设置了某个指标时,必然要看它的反面指标如何约束管控.

6)员工或管理层的认可

有确定指标时,必须得到被考核人的认可。而对于部门类的指标,可以采用相互投票制,按照最后的得票来选定指标、配置权重。

5、K指标设定之忌

1)“率”指标没有分母

例如:计划达成率,人事表格差错率。好比“白发率”一样,分母是不能确定的。

2)“率”指标的分母标准并非一致

例如:培训计划达成率。假设每月有10个培训计划,达成其中9个,是不是达成率为90%?可是未成那个计划是工作量最大或最为重要的.

3)定性指标没有“额”

例如:考核管理。表述为:负责推动公司考核,通过考核提升员工作状态。这样的指标没有意义。修正为:考核覆盖率、员工对考核的满意度(每月测量)、公司外部服务满意度(提升率)、生产不良品率(下降比率)等。

4)“额”指标不可度量与操作

例如:人事表格差错次数。由于考核人是人事经理(人事助理的直接上司),这个指标在操作中是很到位的。

5)利益关联(指标的利益相关方避讳)

例如:外部客户满意度。考核的是客服部员工,负责采集结果时也是客户部人员。

6)指标粘合度低

例如:客户评价。某家电安装企业客服人员打电话给客户,采集客户对安装人员的服务满意情况,询问问题多,关注自己的需要与服务流程,而忽视客户的体验与感受,我给他们的建议是:评价的一个主要标准来自客户投诉最多的三个问题,比如,客户投诉最多的是,安装人员没有笑脸、进门没有脱鞋等,在询问时,就要包含这些问题,以验证服务的真实改善状况。

6、指标必须不断优化

很多指标都有生命周期,今年可用,明年未必能用。今年已经优化到位,不再重要,明年不再使用。通常每半年就要优化调整一次,以确保提取的指标最能反映企业当季节的经营管理需要。

另外,由于指标受数据支持能力、管理素质环境的影响,必须循序渐进地设置、优化、改善,不要盲目追求一步到位。例如,培训类指标。以前公司没有这项明确标准与要求,在设置时,应该客观地从定量开始,有量才有质,有质才有效,步步进取,最后达到预设期望。

对于“员工满意度”与“员工敬业度”这样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客观价值,但价值点并不太高。相对而言,员工效能比其满意度更重要,组织支持度比员工敬业度更重要,因为:员工效能高,收入就高,企业效益好,有能力改善员工福利,员工满意度自然会高。但员工效能离不开组织支持度,单纯的高敬业度并不能提高员工绩效,员工想做出绩效证明自己是一种本能,公司支持到位才能令激情持续。

7、指标的定性与定量哪个更好?

从总体来看,定量肯定优于定性,但不是说,定性一定有问题。两者各有优缺。有些指标是很难量化,或者说量化成本太高。但确实很重要,怎么办?

例如:领导力、执行力、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内部客户满意程度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