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图学脉诊,临床篇,便溏

 流形sbz 2020-02-24

原标题:看图学脉诊,临床篇,便溏

患者男,40,因大便溏稀反复来诊,平时胃纳好,经常容易拉肚子,大便长期烂。睡眠梦多。冬天怕冷。

诊脉:脉紧,寸脉按之弱。

舌诊:舌苔白偏水滑,舌中间舌质红绛。

这个病证,根据脉象,我选择葛根汤加黄芪。依据是《伤寒论》条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而根据舌像,明显的寒湿和血热并存,选择黄土汤。因为黄土汤中生地、黄芩、阿胶针对了舌中间的红绛,白术、附子、干姜针对了舌苔的白而水滑。因此这个方子用于这种舌象,是十分的合拍。黄土汤也是出自《伤寒杂病论》: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显然的,如果仅仅用黄土汤来治疗下血,那真是大才小用了。

其实这个患者的便溏,应该是同时具有葛根汤证和黄芩汤证(黄芩汤出自《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同时兼有表寒导致津液内迫为水气以及血燥结津液逆流为水气两种情况。那么处方为什么不简单地用葛根汤加黄芩汤组合呢?显然,这个组合也是可以的。但是由于患者舌象的特征,我个人认为用黄土汤中的生地、黄芩、阿胶组合更能针对这个红绛舌,且方中白术、附子、干姜能同时针对舌苔白腻水滑的情况,这种情况说明中焦停聚水气过多,仅用葛根汤已经不能有效处理了。

具体处方如下:、

灶心土60 黄芩10 生地24 阿胶8

白术30 熟附子20 干姜30 党参30

麻黄10 葛根20 黄芪30 5副

患者服药复诊反馈,大便转正常。

我们看到这个黄土汤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搭配。处方既有处理血热燥结的黄芩、生地和阿胶,也有处理寒湿的白术、附子、干姜。像这样同时处理两种矛盾的极端的情况的处方,在《伤寒论》中比比皆是。在生活中,这种寒热证并存的情况也十分普遍。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到:中医说的寒证、热证。和现实生活中的寒热并不是一回事。

寒性药物即使煮成热汤,也不能改变其本性。热性药物即使煮好后凉成冰水,也不能改变其本性。寒性药煮水和热性药煮水,两者混合在一起,也不会中和形成中性药水。反而地,这混合在一起的药水仍然保留了寒热两性的性质,两者共存,患者喝了以后,其寒者能针对患者热证起作用而不会选择针对寒证起作用,其热者,能针对患者寒证起作用而不会选择针对热证起作用。大家各自寻找自己的对手。

这是多么神奇!

拨开寒证热证的面纱,这背后是怎样的机理?我仿佛看见真理在模糊之间。

责任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