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超级思维,“气学"一元四素方法论

 廿氏春秋 2020-02-24


源自:老张文杂谈

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一书中说,近代物理学中许多新发现与古代东方思维惊人的巧合。这两种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是不可替代的,而是互补的,二者不可偏废,不可排斥,不能通过一个理解另一个,也无法从一个推出另一个,两者都是需要的,并且只有互补,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战略思维。我国古人就提出,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毛泽东同志也说过:“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

一元四素方法论

有专家认为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较能全面中肯地反映出古代中国文明法宝的特点、性质和全貌。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就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一元的德和道,是古代中国文明认识世界的纲领,德和道与《周易》的象数理气相结合,共同构成一元四素,慧智双运而加以运用。她就是中国古代文明论证和认识万物的金钥匙,是启迪慧和智、双向同步开发智慧的科学方法,是维系中华民族文明长盛不衰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科学能够超前发展的法宝,是令整个西方科学界瞩目的东方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易经》,是上古时代中国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数学、历法、音律学、物候学、兵法学、医学、人体科学、内环境学、外环境学等等,无所不包的“一元四素”大一统的科学,是古今中外不同于任何其它理论科学的一部巨型科学大体系,但是又归纳于“一元”的总领之中。《易经》的中心思想就是,天地阳刚阴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长发展的根源,阐明这一法则并广泛运用于宇宙与人生的一切变化现象上,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变,去恶向善,避凶就吉。

《易经》,运用“象、数、理、气”研究方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无限高度、无限广度、无限深度、无限细微的领域之中,自由地展开它的方法。“象、数、理、气”的方法论,具有统一性、无限性、简单性、和谐性、全息性、可证性等特点。既具有高超的抽象性,又具有缜密的逻辑有序性。这是世界其它任何科学理论所不能与其匹敌的科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介绍《易经》时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经》,虽然只有几万字,并不是鸿篇巨制,但却与老子《德道经》一样,是古代慧识与智识完美结合而诞生的一部巨著,内容博大精深,虽名为“易”却难,虽难却又简易。

老子说:“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是《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以老子《德道经》又是学《易经》的必修课。“万物尊道而贵德”的心身实践,将“德”和“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才是打开易学之门的钥匙和敲门砖。

例如在八卦图中,乾坤主上下--是太阳的运行规律,离坎主东西--是月亮的运行规律。以乾坤为依据制定的日历叫阳历,以离坎为依据制定的日历叫阴历。这就是阴阳日历的由来。

国外曾经做过一项研究:月亮的盈亏不仅造成地球潮涨潮落,还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影响,在月圆期,医院的接诊率比平常高出几个百分点,痛风和哮喘发病率上升,并且能影响人体激素平衡,甚至引发车祸。

又如西方人研究天文是纯天文研究。古东方人研究日月星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日月星辰与自然生命产生、生存的相关因素。中国的天文学,实际就是天文生命学。震卦,它的物象是雨、星、辰,表现的是春天即将到来的景象。

当太阳转到这一点的时候,大地开始暖和了,春天要到了。然后顺时针,慢慢走向离。从季节上看呢,这时候就到了春分时节,真正的春天到了。

再行走,又到了兑。兑是什么意思?上面两点是象征眼睛和眉毛,中间的'口'是身体,下面两条腿,合在一起就是手舞足蹈的样子,所以兑也是很高兴的意思。高兴得眉风色舞,手舞足蹈,为什么这么高兴?因为太阳走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大地已经变暖啦,人们脱离了一个冬天的寒冷,很喜悦,万物都很高兴,就'兑'。悦字,左边一个心,右边就是兑,头上那两点是说高兴了,一张'口',上面口沫横飞。

由于《易经》的超前性,构造六十四卦的方法始终没能破译出来,明晰严密的逻辑推理被既高深莫测又难以理喻的象数推理所取代,阴阳学说“类万物之情”地大包大揽而没能形成学科分类,因为万物都被究天人之际而生的易理所“类”了,也就用不着分科了,没能去进一步弄清阴阳五行学说作用于万物的具体规律和理论,更谈不上探明万物构造机制的受控实验。掌握古代中国“智”和“慧”同步开发的文化,慧智双运、慧智同用地继承中华文化中的绝学,真实不虚地实现道德复兴和民族复兴。

“气学”说明中国古人的超前智慧

《黄帝内经》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建立在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宇宙浩渺无垠,充满了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这就是世界的始基。一切有形之体皆仰借元气的生化而成,它统摄着大地万物的升发凋谢,产生了明亮的九星悬耀太空,造成了光明五星有迟有速又顺有逆的运行。于是出现了阴阳消长,柔刚生杀,昼夜明暗,四时交替,寒暖相移的作用和现象。有了这一切,万物才生生不息,彰明昭著。”

气有升降和聚散之运动,从而造成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即“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气一元论”就是说明宇宙万物都是气所构成的,气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一个单位。有天气、地气、物之气、人之气。所以,气是自然界一个广泛的概念。

《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即阳气,会清轻上升为天。而浊阴即阴气,会凝聚下降而为地。

最让人吃惊的是,《黄帝内经》中有“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这样的一段话便说明了2500年前的中国古人便已清晰地知道地球是悬于虚空的无形之气即宇宙太空之中,并且是“大气举之”。这难道仅仅是古人的智慧吗?

“气”之概念是和“形神一体论”之概念同时存在的。古人说“下笔如有神”,说明了万事万物皆不离神、皆含神。无论是自然形成的、或是人为创造的,都不离神,即使只是用笔写的一个字,也有神之存在。有其形必有其神,形与神是不可分的。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来理解“气”,亦即说,气有物质之一面,就必包含着其具有的功能活动即“神”也。精、气、神三者皆如是。比如说精,有其物质之一面,也有其功能之一面,正是“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也”。就是说若人死了,虽然其形暂时存在,但是因为精绝了。所以人的生命这个功能便已丧失了,那么这个形(尸体)便会很快损坏。神已去,形岂能存焉!

现在的量子物理学也说明了:质量与能量是一样的。质量就是物质之一面,能量就是功能之一面。质量和能量本质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

综上,“气学”证明了中国古人超前的思维、智慧及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我们要站在这样的观点上来了解“气”,它是构成宇宙、自然、万物、生命的一个最根本的单位,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气——既包含着形(物质)的一面,又包含着神(能量)的一面;既包含着体的一面,又包含着用的一面。是“形、神、体、用”的结合体。

例如中医最早的经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根据阴阳五行及药物的配伍君、臣、佐、使等互相调节,从《伤寒杂病论》开始,近两千年以来都在使用,在老祖宗手里经过了千锤百炼,这种实践也应该叫科学,不仅有理论基础,也有着广泛的实践验证。国际上,日本拿着这些经方直接生产,不需要再研究。事实也证明,这些经方生产出来的产品效果良好,且广受民众欢迎。我们不应该自己绑住手脚,把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束之高阁,弃如敝屣,这种现象需要重新认识并解决,再这样下去,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藏真的要毁在我们自己手里了。

阴阳中和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儒家偏阳,道家偏阴,佛家空有,易家偏中,中医学(具体的就是易医学)是现存的、唯一的集“儒道佛易”于一身又应用于人体生命科学的文化形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