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草夕拾|生活离不开比较

 王明鹏 2020-03-26

中午在食堂排队打饭菜,看着五六种素菜荤菜,挑选了两份,再来一份米饭,算是解决午餐了。细细想来,这午餐饭菜就是在比较中选择的。

生活很多时候,不自觉地在比较,在选择。比如出门早了点悠闲浏览下手机新闻,突然通知早点去单位,急匆匆赶去忙碌一会,到再次轻松下来,期间多次情绪变化,不知不觉经历着变化,每次变化就是不经意比较的结果。没有紧张就没有轻松,没有忙碌就没有悠闲。

当年从平房搬到楼房,不过六十多平方米,水电暖齐全,很是满足。现在搬到两三倍大的新房子,才真实感觉什么是舒适宽敞。每次回去老房子,温暖依旧,同时明显感觉小多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自然是比较的结果。

如果说这些比较容易觉察,有些则需要主动去认识,有意注意,虽然它们时刻如影随形。

比如知识的获得,就要把研究对象与周围环境区别开,形成“对象-背景”认识范畴,并与原有经验进行比较。再如情绪变化,每天伴随着我们,并因人而异,心理学认为“情绪是外界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这就是不自觉比较的结果。

亲子关系中,家庭教育这种比较现象更多见。暴躁的家长常常冲着孩子喊叫,“你看看谁谁学习多认真”,别人家的孩子成为最好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比较深深伤害了多少可怜的孩子,如果孩子反击“你看看谁谁家的父母多厉害”,该是多么讽刺啊。

以至于现在家长们不敢拿孩子比较,唯恐伤害。其实,这恰恰是另一种比较。

我们完全可以进行比较,实事求是,具体就好,比如比成绩,比学习,比礼貌,比独立,切忌只会拿孩子弱点比人家孩子强项,完全不拿孩子优点比人家不足。为何不通过比较提高孩子自信心,非要打击羞辱孩子呢。

比较既然时时存在,何必刻意逃避。比较本身没有对错,不会使用才有了对错。情绪也是如此,既然是比较的结果,主动认识就是好办法。可以说,心理活动就是比较的结果,压力,经验,知识,情绪,快乐,幸福,痛苦,心态,等等,无不如此。

心理学认为“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当我们敢于面对真相,不回避,不压抑,学习田忌赛马的智慧,主动扩大自我意识范围,生活会因为善于比较而幸福。

2016.1.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