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曶鼎今不见,铭文继世长一一对曶鼎铭文书法艺术之赏读

 青木森森 2020-04-06

曶鼎青铜器久已遗失,淹没在历史的深处。可喜的是留下了鼎铭搨本,《三代吉金文存》等书籍收录,多少给后人些许安慰。

曶鼎铭文是西周中叶青铜铭文。据有关记载,鼎器内铭文二十四行,四百一十字,因下边缘残泐,现存三百八十字。其内容记载了制器主人曶经历的事件,大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载周王在穆王庙,册命曶继承其祖考管理司卜之事;第二部分记述曶因赔偿事件与贵族效父一方发生矛盾,曶向井叔控诉;第三部分,交代事件起源,匡抢夺曶的麦子,惊动了太子出面调停。此铭文披露了有关册命仪式、奴隶价格、田产诉讼等内容,史料丰富,案例典型,对研究西周历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曶鼎的所铸年代,铭文没交待不清,究竟是共王、懿王、孝王哪个时期的?引起学术界的争议。

曶鼎今不见,铭文继世长一一对曶鼎铭文书法艺术之赏读

青铜器上象这样的长铭文不多见,尤其出在西周中期,写、铸都十分精美,并有自己的书写特点,值得探讨一番。

近察远观曶鼎铭文,一种茂密朴拙、凝炼厚重、壮硕雄浑之气跃然而出。字数多体量大,章法排列甚为齐整。让人联想到那个冷兵器的时代,似战场列阵,旌旗猎猎,剑戈铮铮,甲兵凛凛,好不威风!此铭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特征,让余见之即挥之不去。

曶鼎今不见,铭文继世长一一对曶鼎铭文书法艺术之赏读

铸字符合西周中期金文特色。结体较为规范严整,线条匀净浑圆,已不显早期的简陋与粗疏,不期然地进入了“成年期”。其字形美观大方,字势峻朗,字体统一,象形成分进一步弱化,形意字为主体,线条简化,尽管保存少许笔画繁多的象形字,只是增加了整体的生动性,并不妨碍整体篇章之美。

金文书体演变一千多年,经历早、中、晚期的书法样式,风格各不相同,既使同一时期之铭,也是千姿百态。近期我着重研习了金文中的著名鼎铭长铭,感到各有其貌,各呈其态。那么,曶鼎铭文的特色又有哪些呢!

曶鼎今不见,铭文继世长一一对曶鼎铭文书法艺术之赏读

字体规范,造形准确。此铭堪称金文的规范之作。几百个字都是经过演变定型的大篆书体。篆法合规,写法统一,少有怪异生癖之字,属于大篆“通用体”。字形组合优美,点画位置适中,符合审美一般规律,入佳妙之境。

线条粗壮有力,字显浑厚雄强。估计写铭文时,墨饱笔酣,笔力沉郁,笔道雄强,内含骨力,定为书写高手所为。铸造精细,突出原汁原味,体现墨迹墨韵,是笔痕墨味较为浓郁的作品,与一般铭文相比,确有独到之处。

曶鼎今不见,铭文继世长一一对曶鼎铭文书法艺术之赏读

布局分布严整中有散淡,行列有序而生动。铭文乍看上去密不透风,细品慢察又洒脱从容。虽然竖列排的较紧,但横列却能纵横驰骋,字迹大小不等,并不匀称分布,字画较多的可占一二字位置,字画少的尽量缩小空间,加上一些古老的象形字体杂陈其间,憨态可掬,使章法活泼灵动,并无臃塞之感。

曶鼎今不见,铭文继世长一一对曶鼎铭文书法艺术之赏读

此鼎铭与穆恭时期的其它铜器铭文比较,还有其特殊的一点,那就是铭文十分粗犷、拙壮,这是鼎铭浇铸有关。鼎范上的字一定粗壮有力,而笔道粗细不匀,边沿未加修整,因而拓出的字体笔划不够光滑,但这些经过铜水浇铸后的字,增加了笔画线条的厚重与浓聚,加上后期的泐损绣蚀及铜锈斑驳,反倒增加了鼎铭的朴茂气势。

曶鼎今不见,铭文继世长一一对曶鼎铭文书法艺术之赏读

此帖可作为金文范本临习。原鼎已失,遗铭弥足珍贵。其字数多,便于系统临习,容易加深印象。字势粗壮雄强,气象宏大,易得其势。正值金文定型之际,既非早期字体过于率意,又非后期太过圆熟,不生不涩,极易上手。练上一段,对全面掌握金文书体,颇有益处。

曶鼎今不见,铭文继世长一一对曶鼎铭文书法艺术之赏读

曶鼎今不见,铭文继世长一一对曶鼎铭文书法艺术之赏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