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的人苦练书法几十载,最后经行家点评:写字机器而已!你对学习书法有什么见解呢?

 昵称69290948 2020-05-05

学了几十年书法,如果被行家评为写字机器,那是一件很无力的事情。因为出现这种情况往往就是因为书法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将错误的方法长期进行训练下去就会出现一些背离书法的现象,如江湖书体、干部书体、机器式书体。那么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呢?下面我就从书法的本质、学习方法、学习要求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解答。

学习书法首先就要理解书法的本质,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自己走入旁门左道

对于书法的本质问题,我想很多书法爱好者都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往往对书法就是一知半解。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再所难免,因为我们初看书法都会产生一些片面的理解,如书法的写出来的字十分干净就会认为它需要写得光洁,书法的字很有力就会认为写字时需加大力气。而这些片面的判断都可以通过挖掘书法本质来进行改正,下面就来说说书法的本质。

《姨母帖》

对于书法的定义,唐代张怀瓘说:

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

首先以这句话来进行说明,所谓的机器体即是只究用笔与结体,其中势态、裹束(开与合)等关系的探讨基本缺乏,因此僵硬。张怀瓘在这句话里明确要求用笔、势态、开合缺一不可,若只守一要,做到极致也不能称之为书。

其实书法除去这些表现形式的要求还有一层精神气质上的规定,如:

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这段话即是说书法必然是要符合精神、气质、骨力、笔画的饱满(血、肉),缺一不可说成是书法。

由以上可得,书法的本质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形上面的要求,即字形和用笔。第二是精神内涵层面的,即精、气、骨、肉、血。

《临沂使君帖》

正确的书法学习方法,是避免机器体的基础

书法学习不外临摹,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临摹也有它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针对笔法和结构来进行的,那么对于这两项具体如何展开学习呢?方法如下。

首先是先学结构,这个学结构并不是说直接写它的的字形结构,而是对它的规律进行把握,如:

清代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他也是强调先学字形结构,然后在学用笔,而对于字形结构的学习方法就是多看碑。这一点我认为除了看碑,帖一样也可以看,初学者往往对于碑文更缺少感受,看帖则很容易让你体会字的结构安排。

对于字形结构同样有还有一些规律,这些规律是历代古人总结而来,对这些结构规律有所认识,将会使得书法学习中更为轻松。下面就以欧阳询《结构三十六法》为例,总结几个重要的结构规律。

排叠:排以舒其势,叠以密其间,所以求停均也。

这里所说的排叠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疏密,就是说书法结构中讲究疏密安排得当,这样一个字就会和谐。

顶戴: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得气势,庶不致倾侧,摇摇欲坠。

这里所说的顶戴就是上下结构的轻重处理,欧阳询强调上重下轻,但我认为上轻下重亦无不可。

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亦即左右之势。

向背即指左右结构规律的字,左右结构的处理可以相呼应也可以相背离,这就是所谓的向背。

贴零:以其下点零碎,易于失势,故拈贴之。

贴零就是将零星点画处理的整体和谐的方式,如“以”、“非”等字将零散的点画尽量贴合靠近,这样处理就会十分整体而不至于散。

关于其它结构的规律可以参考欧阳询《结构三十六法》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其次就是用笔的方法,笔法历代书家都有对其总结,盖因其难度大。机器体的书法有笔法吗?有,但是缺少一些感受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对美的提炼的表现。如:

《谈荟》中说:“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这里的金错刀是一种笔法技巧,使用这种技巧的表达就会使得写出来的字有如霜竹寒松,十分的劲道,而机器体只是复制帖上笔画形态,或可逼真但是全无神采故毫无美感。

同样的学习书法笔法也有一些规律可循,书法史的演变中,笔法也是不断的在发生变化。如我们常说的“二王笔法”、“米芾刷字”、“金石味”这些就是因为书法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审美追求的结果,但是其本质都大抵相。

《鹅群帖》

无论那个体系的笔法,都离不开“起、行、转、收”,根据字体和审美追求的需要,变换不同的点画形态以及加入不同的速度节奏,这样就出来了个人风格特点的字。

接下来就将这些笔法内容展开叙述,将规律罗列如下。

“起笔”,即是指笔画中开头部分,起笔虽然有很多动作,如切笔、藏锋、逆锋,但是总归来说就一个关键处,就是“调锋”。这就是笔法最核心的部分,包括后面的“转笔和收笔”都是依靠调锋来进行完成的。而行笔则稍简单,即是笔画中间部分,只需行进即可。

下面就重点来说说“调锋”,调即是指毛笔在笔画行进过程中调转方向及速度,如起笔中的露锋起笔,即是笔尖落纸,之后调转笔锋方向进入行笔。再如收笔,即是行笔之后调转笔锋方向最后回到笔尖。

这一方面往往很多人会生硬的完成这套动作,积习俞久则会成机器体,针对这个情况包世臣给了明确指示:

他在《艺舟双楫》中说:“古之所谓指实掌虚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在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虚,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灵活用笔了,这对于笔法中的核心“调锋”来说是一个关键的地方,甚至具有决定性。

《苦笋帖》

书法的要求,更多的是在审美层次的规范

在古代书法是文人士大夫的必修功课,可以传达文人的思想和审美,如:

汉代杨雄说:“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这里所讲就是书法可以传达一个人的心声,由此可以得出,书法是一个人认知的体现。

要写的一手具有松活且美的书法,出除了对笔法、结构熟悉之外,还要进行审美修养上的提升。审美的标准即你对书法理解程度的标准,只要不断的深入学习书法,久之必得古人之韵,同时审美眼界将会拔高,这样便是好的书法作品的要求。

为什么要做这一方面的功课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古人不仅日常使用毛笔,对表达技巧了如指掌,而且还具备过硬的文化修养。具有文心的人看待事物都会以一种诗意的眼光进行,那么书法在他们眼里很显然就有诗意美。这样的美,光是技巧熟练是达不到的,因此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培养文心,同时还需提高审美眼光,如此好的书法作品才有可能在我们手里出现。

以上就是我的解答,希望可以帮到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