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运用中医四诊之首望诊测知内脏病变,辨疾病盛衰?

 三和行者 2020-05-05

望诊

如何运用中医四诊之首望诊测知内脏病变,辨疾病盛衰?

望、闻、问、切四诊,是诊断人体疾病的主要方法。中医学认为,通过望人体外部的神色形体变化,听其声音,嗅其气味,切其脉候,问其所苦,可以观察病变的所在和疾病的本质,原理就在表现于机体外部的现象与体内的生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

2.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望、闻、问、切是调查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任何只强调某一种诊法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诊法的做法,都是不对的。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望诊就可以了解到机体内部的某些病变。

如何运用中医四诊之首望诊测知内脏病变,辨疾病盛衰?

(一)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盛衰、疾病轻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以判断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预后。由于“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其目系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神藏于心,外候在目”,所以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1.得神 神既以精气为基础,故精气充盛则神旺,而精气表现于两目比较突出。在疾病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者,称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

2.失神 在疾病过程中,如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识昏迷,循农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均称为“失神”或“无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3.假神 往往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如原来不欲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者;原来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者;原来面色十分晦暗,忽然两颧发红如妆者,都属于假神,是为阴阳格拒,阴不敛阳欲将离决的虚假现象。人们通常把它比喻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予以特别注意。

4.神乱 即神志异常,常见于癫、狂、痫的病人。若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继则精神发呆,哭笑无常者,多为痰气凝结、阻蔽心神的癫病;若烦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者,多属痰火扰心的狂病;若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多属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的痫病。

如何运用中医四诊之首望诊测知内脏病变,辨疾病盛衰?

(二)望色

望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望色也主要是察面部的气色。

国人的正常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但由于体质的差异,所处地理环境的不一,以及季节、气候、工作之不同,面色可有略黑或稍白等差异。只要是明润光泽,都属于正常面色范围。

色与泽两方面的异常变化,是人体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现。不同的色反映着不同的病证,而泽则反映着机体精气的盛衰,所以察颜面肤色的润泽与否,对诊断疾病的轻重和推断病情的进退有较重要意义。一般而言,病人气色鲜明、荣润的,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面色晦暗、枯槁的,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欠佳。青、黄、赤、白、黑五色,既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又代表不同性质的病邪。如《灵枢·五色篇》说“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自为肺,黄为脾,黑为肾”,属于前者;又说“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属于后者。古人这种认识,在临床实践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脾虚湿盛的病证,面色淡黄而晦暗;久病肾虚病人,面色多黑而无华等。

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

如何运用中医四诊之首望诊测知内脏病变,辨疾病盛衰?

1.白色 主虚寒证、失血证。白为气血不荣之候,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颜面俱呈白色。若 白而虚浮,多属阳气不足;淡白而消瘦,多为营血亏损。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常属阳气暴脱的证候。里寒证剧烈腹痛,或虚寒战栗时,也可见面色苍白,则为阴寒凝滞,经脉拘急所致。

2.黄色 主虚证、湿证。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故脾失健运,而气血不充,或水湿不化者,面即常见黄色。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面色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如面、目、身俱黄,称为黄疽,其中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阻黄,多属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

3.赤色 主热证。赤为血色,热盛而致脉络血液充盈则面色红赤,故面赤多见于热证。若满面通红,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的实热证;仅两颧潮红,则多属阴虚而阳亢的虚热证;若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多为戴阳证,是虚阳上越的危重症候。

4.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青为寒凝气滞,经脉瘀阻的气色。寒主收引,寒盛而留于经脉,则经脉拘急不舒,阻碍气血的运行,或气滞而凝,或血阻而瘀,都可使面色发青,甚至出现青紫色。如阴寒内盛。心腹疼痛,可见苍白而带青的面色;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可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为气虚血瘀所致。又有小儿高热,面部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最易察见,往往是惊风的先兆。

5.黑色 主肾虚、水饮证、痰血证。黑为阴寒水盛的病色。寒水阴邪过盛,常常与肾阳的虚衰相关联。肾为水火之脏,阳气之根。阳虚火衰,则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血行不畅,故面多见黑色。目眶周围见黑色,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证。若面黑而千焦,则多为肾精久耗。

(三)望形

如何运用中医四诊之首望诊测知内脏病变,辨疾病盛衰?

1.望形体 机体外形的强弱,与五脏功能的盛衰是统一的,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疾病过程中,凡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者,此属“形盛气虚”,多为阳气不足之证;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千焦,则又常见于阴血不足之证;若瘦削已至大肉脱失的程度,每见于精气衰竭的患者。至如“鸡胸”、“龟背”等畸形,则多属先天禀赋不足,往往是肺气耗散,脾胃虚弱,肾精亏损的病变。再如前人所谓“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等经验之谈,虽然不尽如此,但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意义。

2.望姿态 病人的动静姿态和体位,都是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不同的疾病,常表现出不同的姿态和体位。从总的方面来看,“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阳证,喜静者属阴证。如病人卧位,身轻自能转侧,面常向外,多为阳、热、实证;身重难于转侧,面常向里,精神萎靡者,多为阴、寒、虚证。若病人卧时仰面仲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多属热证;卧时躇缩成团,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者,多属寒证。若坐而仰首,多是痰涎壅盛的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懒言者,多属肺虚或肾不纳气之证;坐而不得卧,卧则气逆,多是心阳不足,水气凌心;咳逆倚息不得卧,每发于秋冬的,多是内有伏饮。

对于某些病人形体异常动作的观察,很能帮助诊断。如眼睑、口唇或手指、足趾不时颤动,见于急性热病,则为动风发痉的先兆;见于虚损久病,则为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又如四肢抽搐,多见于痫证、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等风病。手足拘挛,屈伸不利,属于肝病的筋急,或为寒凝筋脉,或为血液损伤,筋膜失养。足或手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属于痿证。一侧手足举动不遂,或麻木不仁,多为中风偏瘫。一侧手足疼痛而肌肉萎缩,多为风邪耗血,正虚邪留。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则为痉病。

(四)望头面

如何运用中医四诊之首望诊测知内脏病变,辨疾病盛衰?

1.望头形与头发 

主要望头的外形、动态及发的色泽变化。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中藏脑髓,髓为肾所主;发为肾之华、血之荣,所以望头与发,可以了解肾和气血的盛衰。

望头形主要观察头的形状及动态。如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多属肾精亏损;囟门下陷,多属虚证;囟门高突,多属热证;囟门迟闭,头项软弱不能竖立者,多为肾气不足,发育不良;无论大人小儿,头摇不能自主的,皆为风证。

望头发,主要望发的质和色的变化。如发稀疏易落,或干枯不荣,多为精血不足之证;突然出现片状脱发,多属血虚受风;年少落发,不属于肾虚,便属于血热。青年白发,无其它病象者不属病态。

2.望目色主病 

目为肝之窍,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的异常变化,不仅关系于肝,而且也能反映其他脏腑的病变。

望目,除观察眼神外,还应注意外形、颜色及动态等方面的变化。眼胞红肿,多为肝经风热;目窠浮肿,如卧蚕状,多为水肿;眼窝下陷,多是津液亏耗;目眦赤烂,多属湿热;小儿睡跟露睛,多属脾虚;气血不足,瞳孔散大,是为精气衰竭;白睛黄染,常见于黄疸;目眦淡白,属气血不足;诸经热盛,均可见到目赤;开目而欲见人者,属阳证;闭目而不欲见人者,为阴证;两目上视或斜视、直视,多见于肝风,或为动风先兆等。

3.望耳鼻 

望耳应注意耳的色泽及耳内的情况。耳为肾之窍,属少阳经,为宗脉所聚之处。耳轮干枯焦黑,多是肾精亏耗,精不上荣所致,属危证;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是麻疹先兆;耳内流脓水,病为脓耳或聍耳,多为肝胆湿热所致。总之,耳轮总以红润为佳,或黄或白或黑或青,都属病象。薄而白或黑,概为肾精亏损。

4.望唇、齿龈、咽喉 

望唇应观察其颜色、润燥和形态的变化。唇为脾之外荣,若唇色淡白,多属气血两虚;色青紫,常为寒凝血瘀;色深红,则为热在营血。口唇干枯皱裂,可见于外感燥邪,亦见于热炽律伤;口角流涎(或睡时流),多属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亦见于虫积。口唇糜烂,多由脾胃蕴热上蒸,口嗡斜,则为中风;撮口或抽掣不停,为肝风内动,或脾虚生风;口开不闭,常见于脱证。

如何运用中医四诊之首望诊测知内脏病变,辨疾病盛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