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惰性学习,危害学习效果的隐形敌人。

 长沙7喜 2020-05-08

有这么一个学生群体,智商正常,并不懒惰,也没有拖延习惯。但是,投入非常多的学习时间,却收效甚微。

他们普遍都经历着以下这些场景:

  • 抄单词,每个4遍甚至8遍,抄完还是不会默写。

  • 课外阅读,读完就完全没有印象了,无法复述。

  • 数学题,做了张试卷,订正了错题,可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题目,还是不会做。

  • ……

看似努力的这群学生,都陷入了一个学习习惯的误区:惰性学习


什么是惰性学习?

学习的本质,就是运用一切方法,去掌握新知识。

惰性学习,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刻意或无意识地规避有难度的新知识,只针对已掌握的相对轻松的内容进行低效的重复练习的一种学习习惯。

惰性学习具有麻痹性,孩子有时很难意识到,而父母也不易发现其中问题。

但它却很容易让家长和孩子沉浸于完成学习任务的数量和时间上的成就感,“每个错字都抄了10遍,肯定掌握得牢牢的。”或者“看,这个月已经阅读了50本课外书了。

例子一:

在抄写生字词的过程中,从不主动地去记忆和理解,更不会翻看字典。这样的孩子看起来非常勤奋,每日重复地抄写生字词,同学们抄4遍,他就抄8遍。

更有甚者,在默写后,针对错误的字词,也是奋笔疾书,抄写8遍10遍,但却忽略了最关键的理解和记忆。

这种只动手,不动脑的学习方法,看似勤奋,却只是手和眼的勤奋,实质上大脑却在偷懒。

如果缺少了运用大脑去主动学习的本质,仅仅依靠抄写或者朗读的表面形式,那孩子的学习将落入一个重复的低效模式之中,而收获到的也只是一种虚假的自我暗示,“看,我抄了这么多遍,多努力!”

例子二:

练笔时,从不刻意思考如何组织语言,能否运用一个修辞或者描写?每次练笔都有错别字、病句,都干巴巴得缺少修辞和描写。

虽然,家长不断地指导和提醒之后,却毫无改观。

这种情况也属于典型的惰性学习,学生看起来很认真,每日一篇数百字的练笔,看起来很有成就感,但只注重数量却忽略了质量的提升。

这种低效地重复练习,对于提升写作能力几乎起不到太大帮助,还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习惯于惰性学习的孩子,每日的学习任务一般都被安排的满满的,父母什么时间推门进去,都会看到孩子勤勤恳恳地在抄写、做题、订正。可每到检验学习效果时,比如默写、背诵、测验,又往往难以获得好的成绩。

有着这种学习思维的孩子,大脑总是会想办法偷懒,在朗读、抄写、订正等学习时,都习惯于只运用眼睛、嘴巴、手等器官,而大脑则总是处于休眠状态, 这种“动口动手不动脑”的学习习惯,最终必然带来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效率不高的结果。


为什么会产生惰性学习的习惯?

惰性学习最初一般起源于孩子对于学习方法的不理解,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学习任务。

比如,当家长叮嘱孩子要上课认真听讲时,有的孩子乖乖地全神贯注地听讲,但当放学后家长一询问,会发现孩子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记忆老师的讲解。究其原因,孩子只记住了要认真“听讲解”,但不明白还要“跟着老师的讲解思考和记忆”。

同理,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抄生字词时,有的孩子真地就只是“抄”,不懂得的字词也不翻看字典,不会发音的也不看拼音,反正就是认真的完成“抄”生字词的作业就行了,不由令家长哭笑不得。

这种问题一般只出现在小学低年级,如果家长发现的早,或者老师负责人地提醒学习方法,这个阶段会很快度过。

当孩子都逐渐明白和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后,才产生了真正的分化。

  • 部分学习习惯好,自律性强,又或者比较听话的孩子就按照家长或老师的引导,学习时运用大脑思考和记忆,扎扎实实地进行查字典、背课文、记生字词等基础功夫,通过主动学习,将知识装入大脑。

  • 而有些头脑“灵活”的孩子,或主动偷闲,或被动无意识,继续延续了惰性学习的习惯,让自己在每日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获得喘息,手眼忙碌的时候,大脑却在自得其乐。

见过有孩子边写作业边听歌,这一心二用的功夫,正体现了惰性学习的状态,手和眼在配合写作业,而大脑、耳朵、嘴巴在合作享受音乐,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惰性记忆的危害

脑神经学家进行了一项大脑的科学实验,通过对于脑神经元的观察研究,发现当人们在专注学习时,单个脑神经元会生出树突棘,进而与相邻神经元相连接,形成了一连串的神经元链接,以此来产生和强化记忆。

如果学习中总是规避一些难题、新知识点,只是一味地重复简单和已会的知识,那大脑就只会去加强那些已掌握的简单知识的神经元链接,使其调取更迅速更熟练。

但是,针对未主动学习的新知识点,大脑就无法产生新的神经元链接,新知识点也就一直无法被掌握。

因此,大脑是非常客观和聪明的,它不会因为你抄写了10遍甚至20遍字词,就产生神经元链接将其记住。只有摆脱表面形式,真正运用大脑去理解和记忆时,大脑神经元才会生长和链接,形成记忆。


关于如何引导孩子,避免陷入惰性学习的三点建议

1、 理解学习的的本质,乐于学习新知识

首先,从观点上要让孩子知道,学习的本质就是大脑不断吸收各类知识,通过记忆和思考形成内化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地引导,才能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抄写、阅读等都只是学习手段,而非学习目标,从而从根本上转变学习上畏难的态度和注重学习形式的习惯,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点。

2、 通过输出来检验学习效果,养成大脑主动学习习惯

大部分孩子都没有理解学习的本质,完成了学习内容并不代表真正地掌握了它们。

而家长们也往往未意识到这个问题,检查作业也常常仅检查字迹是否端正,有没有漏写,而对于学习效果却难以把控。

那么,如何检验每次学习的内容是否掌握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输出。

  • 抄字词时,决不能只运用眼睛和手去完成。这样抄4遍8遍,不如用大脑作为中转站,试着默写一遍来的更有效果。

  • 要背诵一篇文章,与其朗读10遍,不然花点时间列出文章的结构,理解逻辑关系,然后再有意识地进行朗读和记忆。

有一个关于美国著名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故事,他在10几岁时写的文章非常糟糕,于是痛下决心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尝试了一些效果不明显的练习方法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首先,他筛选出一些名家的经典文学作品,然后从其中找到一些精彩段落。

他并没有重复地摘抄和背诵,而是自己尝试去动笔,描写相似主题的段落,然后将自己写的段落与原文做对比,找出原文更优秀的地方,比如这个词用在这里更合适,那个句型比自己写的优美。就这样,通过一次次的写作、对比、修改,富兰克林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直至最后,他可以写出比原文更优美的文字了。

故事里,富兰克林正式通过了类似仿写的方式,避免了重复的摘抄和背诵,也没有傻乎乎地埋头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写作,相反,正是通过不断的动笔,以输出的方式才使得大脑得到真正的锻炼,最终提升了写作技巧。

因此,只有在输出时,大脑才会拼命地去调取神经元链接,以此来记忆和加深理解。通过输出,如果学得似懂非懂或者记忆模糊,此时就会暴露无遗,然后再进行巩固,再通过输出来进行检验,才能最终确保达到真正掌握和提高。

3、 动手练习,是数学等理科的法宝

理科与文科不同,仅依靠背和默,无法实现学习目的。背熟了计算公式、定义、甚至解题思路,也并不代表能够解题。

以一张数学试卷为例,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错题,对的部分只是把已掌握的知识加强熟练度,而错题才是知识体系中被发现的漏洞。

一个普遍的错误订正方法是,翻出答案,然后回到题目中思考,发出一声“我早知道是这个”,以粗心、没仔细看题、看漏了一个条件等自我安慰“这题搞懂了,下次会做了”,似乎已掌握了解题思路,但大脑没有得到实际训练,再做还是会有陌生感觉。

打个比方,做数学题就好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把地图背的再熟悉,也只是纸上谈兵。只有亲身实地等行走过一遍,才有可能记住路线,而走得次数多了,自然就更加熟练。

原因就在于,只有通过主动学习和练习,大脑中和这道题解题思路有关的神经元链接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当下次在遇到同类题型时,大脑才有可能调取出这段神经元链接,回忆起解题思路。

所以,正确的订正错题方法是,对着答案理解之后,重新再做一遍,看是否能够完成,甚至可以试着自己出一个相似的题型,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结语

学习并不是比拼谁学得时间长,谁完成的学习内容数量多。只有把注意力放在更难的题目和知识点上,主动思考和记忆新的知识点,再运用输出和练习去加深掌握,才能获得真实的学习效果。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正在惰性学习的孩子,走出迷雾,追寻更高效的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