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寺遗址发现“禹”字氏族徽号,大禹其人真实存在!为夏朝之存在增添文字学证据

 西西杰史话 2020-05-27

大禹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氏族领袖,他最知名的功绩是治水,在大禹的时代,中国经历了从母系氏族到“家天下”的转变过程,他的儿子启创立了夏王朝,成为“三王”(夏商周)时代的第一个王朝。

长久以来,关于大禹是否真实存在,乃至夏作为一个王朝是否存在,一直是个备受质疑的问题。而山西陶寺遗址古墓中一个骨匕上的疑似“禹”字刻符的出现,可以说明,大禹其人是真实存在的!

山西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其规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仅次于浙江良渚和陕西石峁遗址。陶寺遗址的年代是公元前2300年到前1900年,对应于文献记载中的尧舜禹以及夏朝早期。

陶寺中期小城墓葬中的“禹”骨匕

今天要说的这件刻有“禹”字的骨匕就出土在陶寺遗址中期小城的一座墓葬中。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断,夏王朝存在的时间是从公元前2070年到约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这个时间是禹的儿子启创立夏王朝的时间,那么禹生活的年代则要稍早于这个时间,也就是说,大概在公元前2100年前。而这个时间正好落在陶寺文化遗址的中期。

2005年,考古学者对陶寺遗址的中期小城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了4座中型墓。其中有一座标号为ⅡM26的墓葬,墓室已经在陶寺晚期之时被彻底破坏,墓中只残存少量人骨和葬具的板灰痕迹。

在这个墓的北侧墓壁底部挖有5个壁龛,其中一个壁龛出土了一件骨匕,也就是墓主生前用来吃饭的工具。

 陶寺遗址中期小城墓ⅡM26中的壁龛

墓ⅡM26中出土的“骨匕”

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个“骨匕”,因为后来考古学家在其上发现了一个隐约的人工刻符:

可以隐隐约约观察到,这个人工刻符是一个文字,并且其刻画笔法与甲骨文和金文相似。

摹本是这样的:

显然,这个所称的人工刻符绝非无意识的乱刻,而明显是一个文字,而且线条优美流畅,结构紧致,是一个书法佳作。

正如殷周青铜器上的单字铭文多表示作器者的氏族徽号或者私名,这个骨匕上的文字应该正是该墓墓主所属的氏族或者其个人的名字。

对于这个字,有研究者释读为“辰”,认为其通“農”(农),由此判断这件骨匕(研究者认为是“骨耜”,为掘地用的农具)是一件农业礼器。

但对比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辰”,其实这个字与“辰”字并不很像:

《甲骨文合集》25747:“贞:戠吉辰”中的“辰”

金文“辰”字(《殷周金文集成》8995“臣辰先父乙爵”)

可以看到,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的“辰”字,其上部都是平直的,而骨匕上的字,其上部明显更像是一个三角形结构。

如果不是“辰”,那么这个字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个字应是“禹”字。我们来看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禹”字的写法:

 “举祖辛罍”(《殷周金文集成》9806)上的“禹”字

西周晚期“禹鼎”铭文中的“禹”字(《殷周金文集成》2833)

我们可以拿上述两个“禹”字与骨匕上的刻符对比一下:

 

可见,骨匕刻符的三个部分,包括上面的三角、中间屈曲的部分、以及下部末端带有分叉的横线,均与传世的“禹”字铭文极为相似。因而,这个字应该就是“禹”字。

《说文》云:禹,虫也。甲骨文和金文“禹”字的写法非常形象,就像是一个蛇类爬行动物,所不同的是,这个动物有脚。

墓主私名还是氏族?

那么,这个骨匕上为什么要刻划一个“禹”字呢?

无非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是墓主本人的私名。

如果是私名的话,鉴于这座墓葬的年代落在文献中的夏朝时期,那么这件事儿就非常有趣了,因为存在这么一种可能——这就是治水的大禹本人?!

不过,这不太可能。这座墓葬的规格不是很高,是一座中型墓。大禹可是当时氏族联盟的领袖,夏王朝实际上的奠基者,启的父亲,若用这么一个规模不大的墓葬下葬的话,规格显然偏低了。

既然“禹”字刻符不是墓主的私名,那么就剩下第二种可能:这是一个氏族徽号,表明墓主人属于“禹”氏族,也就是大禹的后裔和族人。

如果这种解释能够说得通的话,那么这也恰好证明了,大禹其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这件骨匕上的“禹”氏族徽号太珍贵了,它是中国上古文字材料中已知时间最早的“禹”字!

此前,虽然出土青铜器铭文中出现有不少都出现了“禹”字,但对于其究竟是私名还是族名都不是很清楚。

比如,前述所引的“举祖辛罍”,时代属于商朝晚期,上面的“禹”字铭文不能排除是作器者本人的私名。而“禹鼎”中的“禹”,明显是作器者的私名,不是大禹之“禹”。

另一件明确提及“禹”的是“秦公簋”,其上有长篇铭文,开首就说:“丕显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其中的“禹迹”,也就是大禹曾经居住之地,证明了起码在春秋时代人的心目中,大禹的确是存在的。不过,这件青铜器的年代属于春秋时期,远比这件骨匕为晚。

 秦公簋铭“鼏宅禹賚(迹)”

陶寺遗址地处晋西南地区,属于夏王朝核心疆域范围之内。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谈到夏王朝的疆域时称: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夏王朝的疆域,东到黄河与济水,西到陕西的太华山,南到伊阙,北到太原北的羊肠坂。晋西南地区正在其中。

所以,即使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禹”氏族刻符出现在陶寺遗址的骨匕上,也并不突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