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帛书老子1.1|什么是德,德的四个等级

 砍柴的少年 2020-06-01

《帛书老子》第一章简体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乃之。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

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

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

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皮取此。

    这是《帛书老子》的第一章,很长也很重要!咋一看,不难理解,可是细细品味,却有很多困惑!

    第一个困惑就是“什么是德?

    

什么是德?

    我理解,“德”就是“
    这个“得”有两个意思:
    一是你自己能够得到。可以理解为吸收。
    一是别人从你这里能够得到。可以理解为释放。
    根据这两个意思,我们来看这一章的前两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前面的“不德”是自己不得,不吸收,不得什么呢?不得鲜花,不得掌声,不得任何回报,只有奉献。
    后面的“有德”,是因为你“有”,所以,别人才能“得”。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高尚的“德”,是不求回报的德,是奉献,能够给予他人,所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不失德和不德是相对的,如果不德是不吸收,那么不失德就是不释放。
    前面的“不失德”是自己不释放,也就是没有奉献。
    后面的“无德”,是因为你不释放,没有奉献,别人也就不能从你这里得到,所以“无得”。如果想从你这里得到,只能通过交易。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低下的“德”,是没有奉献的德,是交易,不能给予他人,所以“无德”

     有德无德是不可分割的,合起来就是德
    如果一个人只有“有德”,没有“无德”,那就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上德之人”,是圣人,是近乎道之人。
    如果一个人只有“无德”,没有“有德”,那很难称之为一个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有德和无德的融合体”。
    如果一个人“有德”大于“无德”,那就是一个“有德之人”。他们为社会奉献的多,从社会索取的少。
    如果一个人“无德”大于“有德”,那就是一个“无德之人”。他们骄奢淫逸,像一条条社会的寄生虫。   
    过度市场化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无德”的社会,而提倡奉献的社会才是一个“有德”大于“无德”的社会。
    当一个社会,完全“有德”了,“无德”消失了,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了。    
   
    教师最重师德,所谓师德就是学生可以从老师这里得到足够多他们需要的东西。 


德的分级

   德是有德和无德的综合体,老子把德分为四级:“上德,上仁,上义,上礼”。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第一等的德是“上德”。

    指引上德之人前行的是“道”,上德为道,为道者无为,所以上德无为。所谓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没有主观的“为”,只是跟随“道”而为。一切都是“道”的旨意,我却无为。

    无以为的意思,是只做该做的,做完了,事了拂衣去,功成身退,不求回报。

    第一等的德,给予你所需,你常不知道其存在。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第二等的德是“上仁”。

    上仁为之,为的是“德”,让更多人能够受益。

    上仁无以为,所以不求回报。

    上仁是慈悲心,是菩萨,普度众生。许多做慈善的人就是“上仁之人”。

    上德和上仁都是“无以为”,都是奉献而不求回报,但是境界不同。上德像太阳,只是燃烧自己,不为照亮他人。上仁像蜡烛,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他人。

    菩萨就是上仁之人,地藏菩萨的慈悲是为了“地狱空”。观音菩萨的慈悲是为了“度尽世间众生”。

    第二等的德,给予你所需,你可心存感激,却不用回报。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第三等的德是“上义”。

    上义为之,为的是“仁”,让人感到仁爱。

    上义有以为,意思是上义是有回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为他人付出了义务,他人也会为你付出义务。比如父母对孩子有“义务”,未来孩子对父母也有“义务”。

    所以上义比上仁的境界又次了一等。当上义的奉献,主观和客观上都可以没有回报时,就是“上仁”了。

    第三等的德,给予你所需,你会回报其所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第四等的德是“上礼”。

    上礼为之,为的是“义”,让人产生“义”。

    礼是规矩,让人按照一定规范做事。一个人开始守规矩是被动的,后来会逐渐自觉地守规矩。    

    上礼和上义的区别在于,上义尽义务是主动的,上礼尽义务是被动的。当能够主动承担义务,就由上礼进阶到上义了。

    规矩是需要反复教导和强迫才能建立起来的

    所以才有“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乃之

    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常形容激奋貌。

    乃:本意为“再度”、“重复”。

    也就是说,要通过重复性的教导和强迫才能“守礼”。

    怎么才能进阶到“上德”呢?

    从上礼,上义,上仁,到上德,这就是“上德”的进阶之路。

    道理都是相通的,适合于各个领域的进阶之路。

    比如太极拳的进阶之路。

    《太极拳论》中有一句话:“由招熟而后懂劲,由懂劲则阶及神明',这就是太极拳的进阶之路,暗合“上礼,上义,上仁,上德”四个等级。

    学习太极拳,要从“上礼”开始,先被动地守规矩,也就是学招,招练得不到位,就得反复练,这就是“莫之应则攘臂而乃之”!

    练招到一定程度,就达到了招熟的阶段,每一招每一式,都做得标准了,合乎规矩了。打的是太极,练得是招熟,这就是“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招熟到一定程度,就渐渐懂劲了,不再跟着招式走,而是跟着自己的劲走了,打的是太极,练得却是劲,这便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懂劲到一定程度,就通了太极的神明,从而脱离太极拳的束缚。太极是我,我是太极。不再为了打太极而打太极,做什么事,都可以是在打太极,这便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比如书法的进阶之路。

    学习书法,也要从“上礼”开始,先被动地守规矩,也就是临帖,临得不像,就要反复临,这就是“莫之应则攘臂而乃之”!

    临帖到一定程度,开始能够主动按照规矩“写字”了,每个字每一笔都有出处,都有规矩,可谓是“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规矩熟到一定的程度,就开始破掉规矩,回归自我,此时的字,便是你自己的字,不再是别人的字,此时写的是字,练得却是功力,可谓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书法,而通“神明”,如太极的最高境界般“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