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简单单学脉诊,分享我的脉诊感悟

 新用户97024832 2020-06-04

前言

“罗马非一日之功”,而兴建万里长城也非一人一时之力。脉诊作为中医的基本技能之一,当然也是需要耐心和时间去理解、摸索的。

在此,我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脉诊感悟,希望能对大家理解脉诊有所帮助。

简简单单学脉诊,分享我的脉诊感悟

一、正确认识中医所论述的人体

中国的哲学,以“有形”、“无形”去区分万物,对应西方哲学大概就是是“形而下”、“形而上”。

中医的太极是混沌一体的,太极分出阴阳,再衍生三才、四象、八卦等千千万万。从“无”中生“有”,而“有”归于“无”。

简简单单学脉诊,分享我的脉诊感悟

简单说,人体就是无形与有形的组合存在。其中,“皮肉脉筋骨”是属于有形的部分,而“精神魂魄意志思”等是属于无形的。然后重点来了,气血、经络、脏腑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因为他们是人体无形与有形之间的联结和表现。

例如说气,我们呼吸的气是能够通过X光、CT等手段观察肺、支气管舒张收缩看得到的吧?肠道的、躯干腔体内的气也是可以通过仪器看得到的吧?

但是我们中医所讲的储藏在肾脏的“先天之气”,我们摄入饮食精华所布散的“宗气”,食物糟粕所转化的“浊气”,我们脾胃运化的“中气”,我们所讲的脉道内外的“营气卫气”。这些气都是仪器看不见的吧?但我们能通过仪器以外的手段去或多或少感知这些气的存在。

同理,我们可以推演分析经络、脏腑,去理解他们“有形”、“无形”的复合构成。

二、如何区分病在经络还是病在脏腑?

1、怎么通过脉诊区分病在经络还是病在脏腑?《内经》里面详细讲得太多了。我随便列举几篇,大家都会恍然大悟。

例如《素问 五脏生成篇第十》: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例如《灵枢 终始第九》: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简简单单学脉诊,分享我的脉诊感悟

2、如果不能单一靠脉诊判断病在经络还是在脏腑也没关系,《灵枢 经脉第十》里面描述的“十二经脉病候”——是动则病、是所主某某所生病,这部分内容就是通过脉诊以外的资料去判断区分的。

3、经络、脏腑都是“无形”与“有形”的复合体,他俩的关系就像电路和电容,相互有别,但也互相关联、影响。有可能只是电路接触不好,有可能只是电容耗损折旧,也可能是电路跟电容都坏了。

因此,我们在诊疗的过程中就要判断是经络出现了问题,还是脏腑出现了问题,还是经络和脏腑都出现了问题。如果经络和脏腑同时出现了问题,那么,哪个问题更严重?哪个出现问题早?哪个是原发哪个是继发?这就是中医“区分轻重、标本、缓急”的法则体现。

简简单单学脉诊,分享我的脉诊感悟

末尾

中医的内容一旦展开就会显得太多,为免引起大家的视觉和脑力疲劳,我还是留待下一篇再给大家分享一下脉诊的具体操作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