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谱的陷阱(2) 再如《水调歌头》 : 舒谱: 中仄仄平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 中仄平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仄 中仄仄平平(韵) 仄中仄 中仄仄 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 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 中仄平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中仄仄平平(韵) 龙谱 中仄仄平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中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 中仄平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中中 中中仄 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 平中平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 中仄平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中仄仄平平(韵) 王谱 中仄中平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仄 中仄仄平平(韵) (或上四下七) 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中中 中中仄 仄中平(韵) 中平中仄 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或上六下五)。 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上引《水调歌头》词牌,《御定词谱》说毛滂、周紫芝、苏轼词为正体,舒谱依据的正是苏轼词;龙谱依据的苏舜钦词,王谱则是综合了各家词,两家归纳出的词谱同样是字数同为九十五字的一体。然而,上片的九句,两谱或三谱之间有五句存在着差异,下片的十句,两谱或三谱之间也竟然有六句存在着不同。 仍然以辛弃疾同一词牌为例,三谱上片第一句第二字均定为仄声,而辛词《盟鸥》为平声“湖” ,《赋松菊堂》为“明” 。同句第三字,舒谱和龙谱定为仄声(王谱可平可仄),辛词《盟鸥》为“吾” ,《送杨明瞻》为“如” ,《三山用赵丞相韵……》为“西” ,《题赵晋臣敷文真得归、方是闲二堂》为“深” 。同句第四字三谱均定为平声,而辛词《盟鸥》为“甚” ,《赋松菊堂》为“爱” 。第三句第四字,三谱均定为仄声,而辛词《赋傅岩叟悠然阁》为“须” 。第六句第三字,舒谱和龙谱定为平声(王谱可平可仄),辛词《送郑厚卿赴衡州》为“洞” ,《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为“蕙” 。第九句第三字,舒谱和龙谱定为仄声,王谱定为平声,而辛词既有仄声者,又有平声者,前者如“季子正年少”(《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白鹤在何处”(《盟鸥》)等 ,后者如“明夜扁舟去”(《落日古城角》)、“丝竹陶写耳”(《淳熙己亥……》)等。 下片第一句,龙谱和王谱定得最聪明,都是可平可仄,不过等于没定。第三句第二字,舒谱和龙谱定为平声(王谱可平可仄),而辛词《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为“后” ,《赋傅岩叟悠然阁》为“倦” 。第七句第三字,舒谱和龙谱定为平声(王谱可平可仄),辛词《淳熙丁酉……》为“醉” ,《醉吟》为“更” 。 无须列举更多的例子,由《念奴娇》和《水调歌头》两个词牌,即可以看出三谱之间的龃龉。其实,抽象、归纳词谱是件颇为麻烦和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一则谁都难以对宋词作穷尽式的扫描和翻览,如此一来,根据的资料就难免有些遗漏;二则宋人时以上声、入声代替平声,上声和入声本来就是仄声,确定声调时只有平、仄、可平可仄三种,那些代替平声的上声或入声,究竟定平为宜还是定仄为宜?况且,到底有哪些上声或入声是代替平声的,如无作者自注,也很难断定。 既然有如上述,三谱彼此有不少差异,既然宋人的词作与它们确定的声调多有不合,那么这些词谱的权威性就不能不受到质疑,所谓填词之“指南” 、“圭臬”之类的谀辞就不能不大打折扣。虽然依据这些词谱提供的“坑穴”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填词,大体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但严格追寻起来,还是会授人以柄。那么,今人填词就没有更为合适的办法吗?有,那就是—— 最好照猫画虎
|